在追求GDP政績、大上化工風氣催動下,環境門檻和監管被一再降低,沿江而建的大批化工園區,正以一種公開的方式威脅著長江水環境。
記者 張瑞丹
5月19日傍晚,居住在江蘇省常州市春江鎮新華村的吳常德和往常一樣,下班后看了看天色,打開了臥室一角的窗戶。1小時后,吳將窗戶關嚴,直至次日傍晚。
“早晨氣味最大,酸不溜秋的,聞后很不舒服,我寧愿聞汽車尾氣。”吳常德告訴《財經國家周刊》。不過,他這個維持了五六年的無奈之舉,終于看到了“改變的希望”。
5月18日,《長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下稱《規劃》)獲得國務院會議通過。吳常德們所苦盼的“全面提升流域及近岸海域水污染治理和環境監管水平,保障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安全”等內容已經列入其中。
近年來,長江中下游流域的污染問題日漸突出,吳常德每天要聞到的“怪味”,便來自不遠處的沿江化工區。上世紀90年代,新北區下屬部分鄉鎮開始引進化工企業。春江鎮就開始經常彌漫著說不清的“惡臭”。2003年,春江鎮又被定為江邊化工區,短短數年間,這里成為水污染與空氣污染的重災區。
吳常德3年前曾經去附近的圩塘集鎮區,其景象令吳常德至今震撼不已:澡江河污染嚴重,水體隨著沿岸化工企業種類的不同,分段呈現出綠、紫、黑等多種顏色。
“澡江河一路向下流到長江。長江水量大,臟水很快沖沒了,什么事也沒發生一樣。”吳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抱怨。但是,居住在化工區周圍的人們,生活卻因此改變。
2004年,常州市迎來了化工產業發展高潮?;て髽I紛紛入駐的同時,當地身患癌癥的人口數量也在不斷攀升。
數據顯示,常州市新華村這個人口6000多人的村子,2004~2008年間,身患各種癌癥的人數高達近200人,死亡率超過歷史上的血吸蟲病。
棲身“黃金水道”
常州新北區,只是江蘇乃至長江流域的一個縮影。對于化工企業的癡迷,使得這里陷入開發-污染-再開發-再污染的惡性循環,積重難返。
本世紀初,中國重化工業進入爆炸增長期,企業數量以每年近20%的水平蔓延。
數以千億級的資本,紛紛注入中國的電解鋁、石油、化學等重化產業中;而自西向東流淌、素有“黃金水道”之稱的長江,則提供了其最為理想的棲身之所。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產業發展部主任孫偉善告訴《財經國家周刊》,從國際經驗來看,化工企業多建在江河湖海附近,中國也不例外。因擁有優質港口和腹地灘涂資源優勢,四川、重慶、湖北、江蘇甚至上海,都毫不猶豫把重化工當成其發展支柱;一些以重化工為主導產業的央企“巨無霸”,更成為地方政府爭奪的主要對象。
在追求GDP政績、大上化工風氣催動下,環境門檻和監管被一再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