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禁止開發區,依法加大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的力度,防止人類活動干擾。目前全國共建各類保護區2541個,占國土面積的14.7%,其中國家級的319個,占國土面積的9.6%。現在,省市級保護區受開發活動干擾較大,有的甚至撤銷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調整面積和調整功能區的較多。
原則是依據自然保護條例嚴加保護。但對于國家一些大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穿過自然保護試驗區的,只要做好環評和預防措施,該過的也得過。以前建的保護區面積過大的,根據實際情況作出科學調整也是允許的,只要實事求是就行。但必須報請國務院批準才行。
在限制開發區,目前最緊迫的任務是要盡快把具有國家級意義的重要生態功能區保護起來,劃分出核心區、緩沖區和試驗區,進行分區管理,適度開發。環保部已組織十多個部門,成立了國家級重要生態功能區評審委員會,在全國十多個省試點。國務院辦公廳正在協調有關部門,準備出臺評審辦法程序和標準的文件。這類主體功能區,主要是用各種環境措施,防止強度開發破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功能。
在優化開發區和重點開發區,主要是強調生態建設。目前環保部大力推行生態政區建設,包括生態省、生態市、生態縣、環境優美鄉鎮和生態村,而且還都有建設標準。從省域和市域的角度,主要引導建設綠色產業體系,綠色資源保障體系,綠色生態屏障體系,綠色人居環境體系,綠色消費體系和生態文化體系。在生態村鎮范圍內,主要引導建設環境優美、生活富裕、人際和諧的村鎮。
目前,全國已有15個省提出建設生態省,500多個縣市提出建設生態縣、市。國家已命名了11個生態縣、市,公示14個,通過驗收20個。已命名的環境優美鄉鎮1027個,生態村107個。關于生態省市建設工作,江蘇省做得最好,其次浙江省。生態村建設,海南省和河北省建設最好。西部地區四川省做得好。
問題和挑戰
主體功能區分類問題。主體功能區這個概念很好,但如何把空間按主體功能科學劃分若干區域,卻是個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比如,規劃中劃分的4類主體功能區,實際上不是按功能分類的,而是按開發方式和強度分類,把區域功能都體現在不同開發方式的空間里面。
這里面有個邏輯關系問題,即是先確定區域功能,再由區域的功能規定開發方式呢,還是先確定不同空間的開發方式,然后再根據不同空間的開發方式,確定不同的區域功能呢?顯然是先確定空間功能,再規定適應空間功能的開發方式。空間主體功能是以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依據區域生態功能、現有開發基礎和未來發展潛力確定的,是客觀存在,是決定開發方式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