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你是代表普通人的水平,因此太靈敏或者太不靈敏的鼻子都不行。”蔣智偉給記者介紹了一遍他們工作的流程,聽起來像是一個淘汰制的游戲:
兩名判定師將采集回來的樣本根據現場的濃度確定稀釋倍數,樣本以純凈空氣適當稀釋后,置于三個嗅袋中的一個,另兩個嗅袋仍裝純凈空氣。隨后由6名“聞臭師”分別以嗅覺判斷哪個嗅袋中含有臭氣。在每一輪聞臭氣時,嗅辨錯誤的嗅辨員會被“淘汰出局”,讓能聞出來的繼續聞,直到6名嗅辨員都聞不到臭氣為止。這個過程中塑料袋里的臭氣濃度也會逐步降低。
最后,根據專業公式,計算出該氣體樣品的臭氣濃度。“干這個性格得果斷,因為其實經過稀釋,氣味已經很淡,有時候就是靠你瞬間的判斷,如果猶豫不決,就會錯過最佳的評判時機。”
“如果工作了一小時,就一定會讓鼻子休息5分鐘,走到室外,聞聞新鮮空氣,讓鼻子放松下來。”小蔣教了記者標準的“嗅辨姿勢,“在當年的培訓中,老師就讓我們不要直接湊到樣品袋上聞,而要稍微和鼻子有點距離,然后用手將臭味輕輕扇到鼻中。”
一路聽來,記者眼中的嗅辨師是個考人耐性的行當,因為每一次惡臭分析都要持續60—90分鐘。“在這段時間里,你要保持精神的高度集中,會比平時更累”。再加上每次分析必須在采樣當天完成,所以“嗅辨”工作一般都是在晚上,如果有好幾組數據,工作量會非常大。
作為新興行業,嗅辨員的工資會不會很高?蔣智偉告訴我們,嗅辨員目前都是環保局的職工“兼職”的,除了嗅辨,他們還要做大量其他的環境監測工作,工資待遇均和其他的環保工作者一樣。
苦嗎?小蔣習慣性地摸摸自己的鼻子:“當時選擇這個職業,就是因為自己是個堅定的環保主義者。現在雖然辛苦,但想到自己是在幫助老百姓,創造一個空氣清新的居住環境,還是很有職業自豪感的。”
去年,全國激增嗅辨師千名
本報訊 中國的“嗅辨師”從何處來?要弄清這個問題,需要把年輪往前撥上9年——2002年,天津建成了當時我國唯一一個專門從事惡臭污染控制的實驗室,并且為國家制定了《惡臭污染物排放標準》,此后,又陸續為各地培養了一大批嗅辨師。
本報記者致電國家環境保護惡臭污染控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鄒克華,鄒克華告訴記者,目前全國共有嗅辨師三四千人。江浙區域步子邁得比較大,但全國許多省市都還沒有“嗅辨師”。
有一個數據讓記者很感興趣:現在的嗅辨師中,有1000名都是在2010年一年中增加的。“在未來嗅辨員隊伍還將細分,目前已經出現了專門‘嗅辨’汽車內部空氣環境的嗅辨員,不排除以后會出現其他類型的嗅辨員。”
說到這里,記者想到了已經應用到環境監測當中的“電子鼻”,為什么不能用儀器來“嗅辨”呢?據鄒主任介紹,惡臭氣體一般是由很多氣體混合而成的,普通儀器對于單一氣體很敏感,而面對混合氣體時,它們就不“感冒”了,這時,就需要人的鼻子來“明察秋毫”。
本報記者 張彧 潘越飛
嗅辨師的鼻試怎么考
嗅辨員資格認定由國家惡臭實驗室認定,除了理論考試、現場提問外,還有一場嚴格的鼻試——應試者要分清楚五種標準臭味,分別是花香、汗臭、水果香、糞便臭味、甜膠臭。
主考人會把5條無臭紙中的三條一端浸入無臭液一厘米,另外兩條浸入標準臭液1厘米,然后將五條浸液紙間隔一定距離平行放置,同時交被測者嗅辨。當被測者能夠嗅辨出5種標準臭液的紙條時,才能成為嗅辨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