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如此,2008年的環境的虛擬治理成本已經高達5043.1億元,比2004年增長了75.4%。所謂虛擬治理成本,指目前排放到環境中的污染物按照現行的治理技術和水平全部治理所需要的支出。
在每年的GDP總量里,減去這部分虛擬治理成本,方能體現其對環境的部分欠賬。“2008年的GDP環境污染的扣減指數為1.5%。”前述環保專家對記者指出。
“綠色GDP”報告:隱身?被革命?
目前,盡管《報告2008》的編寫單位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只是在自己的網站上簡單公布了一個結論,并未公布更為詳細的內容,但這已打破了綠色GDP“隱身”的狀態。
據本報記者了解,事實上從2004-2008年,綠色GDP的報告一直在編制之中,但自從2006年第一次高調公布2004年“綠色GDP”結果之后,隨后的綠色GDP報告就突然“隱身”,再也沒公布過。
“綠色GDP的突然沉寂,是因為綠色GDP的研究和公布受阻,這既與技術上的爭議因素有關,也與部門之間主導權之爭相連。”前述關注GDP進展的學者指出。
在技術層面,資源和環境能否定價以及如何定價,資源耗減成本與環境退化成本之間能否相加,相加之后如何與GDP掛鉤,這一系列的問題,學界并未達成共識。
在部門協調問題上,綠色GDP的核算涉及到統計、農業、林業、水利、環保等相關部門的通力合作,到底是環保部還是統計局主導,也存在不同意見。之前,國家統計局官員曾公開表示過對環保部“高調”、“越權”的不滿。
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王金南曾表示,綠色GDP項目由國家統計局和環保總局兩個政府部門共同主持,所以發布結果必須經政府部門同意,而假如這是一個純粹的學術研究項目,那不會受此限制,研究完就可以發布。
在要不要發布的問題上,雙方意見不一。2007年7月12日,時任國家統計局局長的謝伏瞻公開說,“因為國際上現在還沒有這個意義上的GDP核算標準,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采取這樣的核算方式,所以還不能夠公布這些數據或者真正進行價值量的核算。”
對此,環保部持有不同意見,即認為環境核算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也應向社會公布。但雙方并未取得共識,再加上一些地方省市對兩部委施加壓力,自此綠色GDP就再也沒有對外公開。
此外,綠色GDP核算體系還面臨“被革命”。在綠色GDP核算難以開展的情況下,國家已經開始研究另外一套指標體系,用以反映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之間的關系。”前述長期關注綠色GDP進展的學者對記者透露。
記者了解到,2008年8月,國家發改委、國家統計局、環保部、水利部、國土部等多部門啟動了《中國資源環境統計指標體系》制定工作,該《指標體系》在兩年半之后已進入多部門會簽階段。
據悉,該《指標體系》是一套反映國家層面的資源、環境、生態和應對氣候變化四大領域的核心指標,在指標設置上,不僅有當期消耗、排放指標,還有資源存量指標、環境指標和生態質量指標。
前述長期關注綠色GDP進展的學者對記者解釋,這套體系與綠色GDP是表述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兩種思路。后者強調在GDP基礎上的掛鉤,強調資源環境的市場價值,能體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程度,而前者則與GDP脫鉤,是一個松散的統計指標體系,而不是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只能反映行業間(如工業、交通)的資源環境強度(行業產值的資源環境消耗量)問題。
至于前者會不會取代后者,他表示:“現在還不好說。”“但這不能影響綠色GDP的核算體系研究成果的公開。”楊富強對記者強調,“盡管存在諸多技術上的缺陷,但這些缺陷都可以設法完善,綠色GDP的價值都不可替代。作為學術成果,不應當對社會隱身,而應該盡快公開,刺激中央和地方更好地反思現有的難以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
本報記者 王爾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