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針對這個軟肋,我國目前正在進行技術攻關,并獲得一定進展。
車用燃料電池技術過關
美國工程院預計,氫燃料電池車將在2015年在全球主要的工業發達國家批量進入市場。并憑借其技術優越性,在15年至20年之內取代現有車型,占據汽車市場主導地位。
過去十年中,本田、豐田、通用、奔馳、大眾、福特等汽車制造商投入了數十億美元用于氫能車的研發,很多成果已經達到產業化門檻。
今年4月24日,奔馳燃料電池車隊到達北京,這是該車隊環球旅行中的一站。5月,車隊順利返回德國,環繞地球一圈,證實了其可靠性。
寶馬公司投入10多億歐元研發經費,已經生產了100臺氫內燃機車,在美國各地免費試駕。
日本生產的燃料電池車加一次氫能跑800公里,而且加一次只需幾分鐘,最高時速能達到180公里。
美國UTC公司研發的燃料電池汽車試運營1萬小時以上,超過美國能源部制訂的6000小時的商業化標準。成為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化的重要標志。
“其實發展得很快,大約也就10年時間。”毛宗強介紹說,2000年德國制造的第一輛燃料電池車大小如同一輛救護車,卻只能坐一個人,空間全部用來堆放燃料電池。但現在,燃料電池車的內部空間已經跟汽油車沒有區別。同時,隨著技術的進步,專家預測,如果投入批量化生產,2015年燃料電池汽車的生產成本將僅比傳統汽車高20%。
不過目前這些廠商基本都停了下來。據毛宗強介紹,技術和成本都不是阻礙燃料電池車發展的難題,下一步的難點主要是基礎設施建設,因此各車企都在等待。據悉,德國準備到2015年建成1000個加氫站。
明確氫能經濟時間表
國際上氫能研究持續升溫,國際氫能經濟的時間表大致在2050年左右實現。按照美國氫能技術路線圖,到2040年美國將走進“氫能經濟”時代。
近年來,我國氫能研究也有一定進展。例如,太陽能直接水電解制氫和固體儲氫材料已經列入“973”項目。但是,程寒松在接受《科學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氫能技術大規模推廣應用主要有四大挑戰:氫的規模制備、氫能在常溫常壓下的儲存與運輸、氫能應用技術問題、加氫站等氫能基礎設施構架等。相對于其他相關能源領域的科研投入,氫能技術的投入規模還有待提高。
在應用方面,上海世博會196輛燃料電池車示范運行性能穩定,給我國燃料電池車開發增加了自信。受此鼓舞,上汽提出到2015年產業化生產1000輛燃料電池車的目標,并計劃將整體成本降至50萬元以下。
據記者了解,國內這個行業實際上已具備相當規模,相關企業達上百家,有較好的基礎。有些企業在以燃料電池為主業的前提下,能夠實現產業化,甚至能夠通過賣產品贏利。
“我國氫能發展的主要阻力來自現有體制。”毛宗強說,工業界現有的加油體系將固體、氣體燃料變為液體燃料使用,但經過一次轉換能量大大損失,如果能直接用氫做車用燃料,效率將大大提高。
“另外就是現有利益集團的利益格局很難打破。”毛宗強說。
雖然我國目前在各級規劃中并未考慮氫能,但此次香山會議也許是一個信號。據悉,此次會議集中了國內該領域的主要專家。
“我們希望以香山會議為起點,推動政府部門加大對氫能的投入,包括發改委、工信部、科技部、中國科學院、自然基金委在內的各部門應加大支持力度,同時加強政策引導,鼓勵大型企業如中石油、中石化和汽車公司進入氫能領域,加速培養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以盡快縮短與國外的差距。”程寒松說。
上一頁 1 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