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專家表示:天價氫燃料發動機可能形成產業瓶頸
近日,國內首臺最高儲氫壓力和升壓最高的氫氣膜壓機、首套能最快速度加滿一輛大巴車的氫氣加注系統在北京成功建成,這是北京飛馳綠能電源技術有限責任公司聯合多家企業自主研發制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制氫加氫全套裝備。
此前,氫燃料電池電動汽車的加氫非常困難。國家氫能“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太陽能學會氫能專業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毛宗強教授說,現在北京市場上的3輛美國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提供的燃料電池大巴,早在2004年就來到北京展示,但當時車輛加氫非常困難,即使耗費20小時,車輛也沒法加滿350公斤氫,效率很低。
同樣此前已有多家企業、高校或科研院所推出了氫燃料電動汽車,但是,關注氫能代用燃料整條產業鏈的企業非常少。北京飛馳綠能電源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在推出氫燃料電池及整車后,率先在整條汽車氫能產業鏈上整體運作,從制氫加氫部分以及整個氫燃料電池系統所需配套件上發力,進一步促進了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產業化進程。
飛馳綠能副總經理張立芳對記者表示,“以往正是由于氫燃料電池的配套產業沒有人做,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客戶在選購系統配套件時甚至要重新開發、自己設計,非常麻煩。飛馳本身是做燃料電池的,現在又做加氫站,我們從上游的氫氣燃料,到下游的燃料電池汽車,要把整個產業鏈發展起來,把燃料電池做成最終產品。”
“氫燃料電池還存在投入和使用成本過高等弱點,但是如果批量能上去,把產業鏈發展起來,我相信成本一定會大大下降。”張立芳對此很有信心。
在飛馳打造的整條氫能產業鏈上,所有配套件的投資開發都是國內多家企業聯合完成,如剛剛落成的制氫加氫站,全套設備從研發、制造到生產,多家企業聯合參與,并從一開始形成了按產業化要求運作。
“現在加氫站的設備就已形成提供整站‘一條龍’服務的產業鏈,”張立芳告訴記者,“我們所有合作單位將聯合競標‘十一五’‘863’項目,以整站牽頭,把各設備生產企業帶動起來,包括聯合設備安裝企業,一起把氫燃料汽車的產業鏈做大,并不斷降低成本。”
毛宗強教授認為,中國要自主解決能源問題,氫能作為極好的替代能源,已經得到了愈來愈多人的公認。飛馳綠能的加氫站是自主設計、自主施工。我們能自建加氫站,有比較便宜的氫能,又有便宜的大規模凈化氫能的技術,包括我們自主開發了氫燃料電池汽車,這樣從開發到使用的關鍵環節,氫能利用都實現了國產化。中國極有可能在氫能產業化上領先國外。
上一頁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