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上市公司“高寶綠色”近日向媒體宣布,該公司計劃投資2億元(港幣,下同),開發利用廢舊車胎、機油及塑膠,將之轉化為可用的汽油、柴油及天然氣。“高寶綠色”主席劉勁瑋說,若能在短期內獲批建設用地,該項目最早可于明年投產。
香港每年丟棄的塑膠袋超過3300萬個,約1064噸;每日棄置的發泡膠餐具約78噸,占同類廢物的70%。今年的廢車胎征費研究顯示,香港每年有21萬條廢棄車胎,當中只有略多于一半回收再造,另一部分則當作固體廢物棄置于堆填區或焚燒掉。
“高寶綠色”主席劉勁瑋在日前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該集團投資近4000萬元,經過6年時間,已成功研發出把廢塑轉化為可用汽油及天然氣等的循環再造技術,這項技術已獲得國家注冊專利及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產品合格企標,亦正向包括美國、歐洲及東南亞等102個國家申請專利。目前,正向港府申請以低價購入元朗工業園地皮,作為生產基地,希望最快在未來一個月內有結果。劉勁瑋表示,該項目首期投資額約2至2.3億元,每日可處理120噸廢棄物,包括塑料、輪胎、發泡膠及廢機油,同時產油量約72噸。先以批發形式在本港銷售汽油及柴油產品,目標客戶以大型物流及客運公司為主,長遠會拓展其它海外市場,例如新加坡、臺灣、馬來西亞及日本等。扣除每噸50至80元的制造成本,有關項目的毛利率仍然超過80%,估算項目回本期約需要一年半,而石油業務最快在2008年中可提供利潤貢獻。對此項目,香港學界人士大多認為可行。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教授陳建成表示,塑膠再造燃油在科學上確實可行,原理主要是將輪胎、塑膠、發泡膠等,利用攝氏400至500度高溫進行熱分解,成為分子較細的燃油。不過,過程中要投入大量熱能,經濟效益有待驗證。但香港綠色力量行政總干事文志森表示,站在循環再利用的立場,塑膠再造燃油確實可減少廢物,有助舒緩堆填區壓力,但整個項目未具備成本效益。因此,該項目須通過環保評估,研究是否會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