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聽環境的基本情況
1.視聽環境尺寸 (長×寬×高):5.6.米×4米×2.7米
2.視聽環境面積:22.5平方米
3.視聽室周邊布局描述:客廳坐北朝南,前方為窗戶,通風采光良好
4.資金投入:約25萬(AV器材)
器材使用列表
● 視頻部分
MC-12BEQ,先鋒09FD,哈曼AVR354和思百德BC-100
BD/DVD碟機 Pioneer BDP-09FD藍光機高播機(美版120V)
SONY PS-3
高清播放器 思百德SBAID BC-100 藍光高清播放機
投影機 JVC HD-750 1080P DLA投影機
投影幕布 美國STEWART(斯圖瓦特) UM150 16:9 135英寸白幕(增益1.5)
● 音頻部分
多聲道處理器前級 美國LEXICON(萊斯康) MC-12HD V2.00 前級
多聲道功放后級 美國拜事通9BSST(推側,后環繞箱)
美國哈曼卡頓HARMAN KARDON AVR-354合并機
(美版 120V,所有視頻信號先入MC-12HD后通過AVR-354的DCDI做視頻處理,TV,DVD信號倍線為1080P,BD及高清訊號做視頻優化后再到投影機)
前置及中置音箱 美國M&K MPS2510P主動版X3
側環繞 美國M&K MPS2525 X2
后置環繞 美國M&KSS150 X2
低音炮 美國M&K MPS3510+MX350MKII
● 線材部分
喇叭線 美國AUDIOQUEST 16/4(側及后環繞)
低音炮線 美國AUDIOQUEST SUB-3 4.5M平衡低音炮線
音頻輸出線 美國“忠實”SILVER LINK II同軸數碼線及AUDIOQUES 3號光纖線
HDMI線 美國 WIREWORLD SS5 銀星光HDMI線 5條
(2M X4,12M X1)
電源處理器: PS AUDIO PPP 1500W電源工廠
松永2500W變壓穩壓器
電源穩壓變壓器 : 日本松永 Matsunaga StavolS VC-2500NP (220V-110V自動變壓穩壓)
● HiFi系統
FM 245 10B前后級,LINN CD12,PS AUDIO PPP
CD播放機 英國LINN CD-12
功放 瑞士 FM ACOUSTICS 245(前級)
瑞士 FM ACOUSTICS F10B(后級)
音箱 英國 PMC MB2 配美國SOUND ANCHOR 8"英寸音箱架
訊號線和喇叭線 瑞士 FM ACOUSTICS平衡訊號線和3號喇叭線
電源處理: 古河e-609 無源6位鍍佬電源拖版 X2
影院設計、聲學和光學處理
千禧年后,這位影音愛好者終于擁有了屬于自己的空間,多年來苦心經營的HIFI兩聲道終于有了自己的地方。當時對于主要是針對聽音室的裝修設計,為此把客廳的長度由5米拓展到5.6米,成為4X5.6M盡量趨近于鞋盒形理想比例。
在裝修上我主張是盡量保留客廳的功能和狀態,因此是多做減法,少用加法,聆聽空間以擴散為主,各種調聲材料多做可活動的。幾乎看不到太多為了視聽效果而專門做的裝修——比如天花板的反射層、四周的吸音、擴散處理、暗室化處理等。唯一可以看到算的上比較明顯是專門為視聽準備的,就是天花上的兩組泡沫材料組和三層夾板做的一個弧形擴散小吊頂。
兩個泡沫材料組尤為搶眼
為了盡量保留居家的感覺,還充分利用客廳現有的資源,比如沙發、杯子、柜子的擺放,都可以做一定的輔助擴散。環境(建筑聲學)是影響器材發揮的最大因素,但同時又不太喜歡大動干戈式的環境處理方式的話,在入住前做好一切基礎建設和空間的規劃(如房間比例,電源布線,門窗的隔音等)就能事半功倍,其實所有對聲音那些正面負面的影響因素多源于自于不同的諧振,完全杜絕諧振聲音多是不堪入耳,如何利用不同諧振和如何控制好房間的混響時間才是高明的手段,設計趨于感性,以隱性設計為主,一切用耳朵收貨,有時是無招勝有招,秘訣就在于此。
側后環繞擺位
進入影音兼顧的時代后,需要大量的布線和掛箱,我的辦法是采用6CM寬度白色優質線槽沿一側墻層級下沿走,這樣既隱秘又美觀,而天花采用多層級辦法既可打散角位的駐波,加上前面的大窗戶后,可讓人感覺到空間的拓展,做好之后朋友們來不指明居然也沒有察覺,而且沒有人相信只有22.5平米的空間。側墻和天花的漫射光是投影的大忌,所以又在靠幕前端兩側白墻加裝兩塊黑色卷廉,看投影時候拉下便可。 最近用XTZ Analyzer房間頻響測試儀測了一下,混響時間基本在0.5-0.58MS之間,雖然對于影院還是稍長了一點點,但用于HIFI就合適了。
系統配置與調試
影院多聲道系統方面在心理上由于已經有套大型兩聲道HIFI系統在前,小小的空間里難以承受再擺放大型的多聲道音箱系統,所以唯一選擇方向是―小塊頭,大能量!初期使用的是ALTEC LANSING ADA885 4.1多媒體迷你型系統。ADA885 擁有8寸低音炮,在同類型產品中屬于最有份量的一員 。具有杜比數碼, PRO-LOGIC環繞聲響及立體聲功能。是目前經過THX認證的寥寥幾款的PC用音箱之一,它的音響效果的確非一般多媒體電腦音響系統可比的,在22。5平米空間環境下,它居然也可以得到小音壓下都能獲得一種有氣氛的舒適的聲音的需要,但沒有DTS解碼,雖擁有很多DTS的碟片卻無法享受這個最佳的多聲道格式帶來的震撼。
M&K MPS2510P,MPS3510和MX350MKII
M&K的出現讓我完成了實現真正多聲道家庭影院的夢想,最早認識M&K是在香港別超中環的視聽室里,小巧,但與體積不相配所承受的巨大能量和爆發力,高清晰度的瞬變和低頻至今難忘。于是它的XENON虹霓系列最后當仁不讓地擔當這個我第一套正式的多聲道系統的腳色,其后更是一發不可收拾成為M&K的FANS,其間目睹M&K經歷的重重波折后得以重生,以至一度為當年未能下決心拿下全套主動版的S150PK而懊悔不已,那時只有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它能夠使我完成夢想吧。
M&K很霸氣電視很無力
兩年前我的第一套影院AV組合是Harman/Kardon哈曼卡頓AVR745i配搭M&K LCR35/LCR25/SS25/MX7000SF,再進化到由745I外加多臺寶麗音HCA1000,M&K LCR750/MX2500系統,到S150/MX350MKII系統,近日終于達成心愿湊足了 3只 M&K MSP2510主動版和MSP2525側環和SS150后環繞箱,MPS3510專業版低音炮和MX350MKII低音炮雙炮,以及萊思康MC12BEQV5.25+拜事通9BSST后級。也是終于夢想成真了。
在經歷了家庭影院投影機中具有里程碑標志的480P松下AE100,720P的EPSON TW100和三菱HC3000,第一代1080P的JVC HD1時代后,除了擁有高原生對比度外,LOCS反射式液晶的自然色彩和多灰階過渡使它在同級產品中具有優勢,并自此而入了JVC之門,隨著高清藍光的普及, 迎來了畫質更全面提升的第三代JVC HD750的入主。
JVC HD750
去年底趁著房屋翻新的機會,把墻壁用立邦超啞光乳膠漆重新粉刷一遍,并趁機把尺寸取到房間可承受的最大規格,先是采用對抗環境反射光線的能力較強的菊池寶珠PG 135“大幕,不過多年來受STWEART FIREHAWK的荼毒,(當年雖然只是使用AE100,就已經非常超前地擁有了一張幾乎是全新的100” 16:9 STEWART Fire hawk”灰鷹“電動幕,事實證明當年這個實大有有本末倒置之嫌的舉措一直讓我受惠之今, 雖然AE100是低端機但當時配搭不同銀幕的反映卻是十分之強烈,其后升級的EPSON TW-100H,三菱D2010和HC3000乃至JVC HD1也是非常受用)。
日美系幕布在電影畫面上的表達方式上的差異還是讓我念念不忘STEWARTDE更為自然豐富的顏色和立體感,在為HD750同場比拼了STWEART一門四杰(FIREHAWK G3,GREYHAWK RS,ST130,UM150),幾位用家都同時認為投射130“的畫面更高增益的UM150畫面最為活潑生猛,有力度,抗干擾力比ST130更具很大優勢。
非影音狀態下居室前方
影院系統和HIFI系統調整上大有不同,而且需要有更多的數據作為依據和支持。三分器材七分空間和調整,有時候出來的5萬和10萬聲音上的差距就是在于調整的功力。時下幾乎所有的AV功放都是有自動EQ幫你調整空間,但效果十分參差,普遍都不大準確,尤其是低頻炮的調整管理上面。我的經驗是首先用尺量距離,再用聲壓計在加權C狀態下將個聲道調到75DB,低音炮調到78-80DB,接下來的重頭戲就是炮的擺位了。一般而言長度的1/3位置和寬度的1/4位置都是比較少駐波的地方,而炮的位置決定了整個系統的融合程度,或者是與房屋的耦合程度。當你找對最佳位置的時候,低頻是無方向隱形而且是有力的從地下滾來,天上劈下來,動若狡兔快入閃電,厲害處全身肌膚感受著氣浪按摩,人聲對白是舒坦而充滿磁性,當一場戲下來還有還有意尤未盡之感,那對這套系統就可以是說功德完滿了。
非影音狀態下居室后方
由于受到家居的限制,我只能在主箱前后不到1米的地方尋找炮位,曾經放到右側前置箱的前面,這時候30HZ和60HZ的駐波最少,但整體又比較干,清晰有余而韻味不足。幾經周折還是搬回后墻寬度1/4位置,再把前置往前挪5CM,結果銜接上有了很大改善,而再用上LEXICON MC-12HD V2.0前級最新版本固件后低頻的干凈程度大幅度提升,自動EQl后的除了提升了空間感,30HZ/60HZ駐波的峰值也比MC-12BEQV5.25版好了很多。LEXICON MC-12HD V2.0雖然沒有DTS-HD和DD-TUREHD解碼,但通過先鋒09FD解碼成7.1 LPCM的效果依然讓日系機汗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