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慶蘇里格天然氣勘探區域,東方物探長慶經理部280地震隊是一支聲名顯赫的隊伍。近年來,這支隊伍又成為長慶探區唯一連續4年產值突破億元的地震隊,2010年年產值將達到2.6億元。是什么原因讓這支隊伍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呢?
精細化項目運作
無縫銜接開新篇
10月中旬,長慶蘇里格158井區三維地震勘探項目鉆井生產已接近尾聲,采集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而與之相距近百公里的蘇里格西二期地震采集項目的鉆井工作隨即啟動,相距150公里的蘇里格東二維地震采集項目的測量工作也如期啟動。
相距幾十公里的三個項目,有何關聯?答案是280隊一支地震隊在同時運作三者。
“我們的運作模式是用一個隊伍主體,2套鉆井、2套排列生產,同時運作。按照油田公司的實際需求,以三維生產為主體,兼顧二維運作,根據項目運作過程中鉆井實際進度情況,適時合二為一生產三維,待三維結束后,實施裂變一分為二再運作二維。”280隊黨支部書記范鑫開門見山地解釋說,他把此模式形容為“一體二翼”。
按照長慶油田“十二五”期間的規劃,今后五年間,油田當量將以每年500萬噸的速度遞增。長慶大發展,物探須先行。東方物探長慶經理部也適時提出了物探大提速提效的要求。作為長慶探區一支品牌地震隊,280隊有著豐富靈活的項目運作經驗。創新項目運作模式,又一次成為這支地震隊助力油氣大發展的有力“武器”。
2010年這支隊伍先后承擔了四個地震勘探項目,蘇西沙漠數字三分量項目、蘇西二維項目、蘇158井區三維項目及蘇東二維項目。從3月底第一個項目鉆井工作開始,“連續運作幾個項目,怎樣才能提速提效?我們靠的就是項目運作間的無縫銜接。”范鑫自信地說。
6月20日,當第一個項目鉆井工序完成時,第二個項目的測量、試驗等前期工序已經全面鋪開。7月6日第一個項目的采集結束,11日,第二個項目采集試驗線就開始正式生產。同樣,第二個項目一期工程8月19日鉆井結束,第二天大批人員設備就搬遷至第三個項目,鉆井隨即正式開始。
無縫銜接的關鍵又是各工序間的精細管理。范鑫給記者看一張《蘇西二維一期項目采集工序每天工作時間細分圖》。圖表上顯示,排列分組收線一次40分鐘,送到排列一趟180分鐘,然后擺線又要用80分鐘等等,圖表細化到每個工序用時多少分鐘。精細化使無縫銜接組織模式開創了項目運作的新篇章。
科學資源配置
提速提效推進器
在已完成的蘇里格西沙漠全數字勘探項目中,生產日資源利用率達到了140%,而蘇西二維一期工程生產日資源利用率則達到了157%。科學的資源配置是280隊項目運作提速提效的一個“加速器”。
“資源是有限的,但是怎樣靈活地配置這些資源,方法卻沒有窮盡。”280隊主管設備的副經理馬德軍說。鉆井作業他們會根據地表地貌、工區巖性進行合理分區,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不同鉆具的鉆井能力。
在蘇西二維一期工程鉆井生產中,他們把鉆井能力強的沙駝鉆機,全部安排在鉆井深度80米~90米,且存在高速夾層、鉆井難度較大的區域“以硬啃硬”。在井深35米的堿灘與草灘,安排輕便的四輪鉆機施工。而鉆井深度相對較深,但是地層較軟鉆井難度不大的區域,則安排鉆井能力居中的大型四輪鉆進行施工。“什么樣的馬就讓它拉什么樣的車,不費勁也不浪費,這不容易。”馬德軍說。
8月初,因鉆井資源不足,蘇西二維項目與蘇158井三維項目采集工序無法按計劃實施“無縫銜接”。針對這一狀況,280隊將三維鉆井時間整體順延,三維項目的鉆井時間減少了,可采集工序的時間卻不能推遲。為此,280隊在三維鉆井生產初期,加大鉆具資源配置數量并集中“火力攻擊”一個重點區域,以保障采集按計劃進行。而隨后從外調入的鉆機設備,也全部投入三維生產,以緩解鉆井進度的壓力,確保采集生產在9月10日實現無縫銜接。
為提高排列查線的速度,280隊還特意配備15輛沙漠摩托,采用沙漠摩托查線、奔馳車作為流動支持點的聯動式查線模式,提高查線效率,保障排列生產順利進行。
堅持技術創新
破解生產瓶頸
全數字地震勘探發韌于長慶探區,也是長慶物探進行高精度地震勘探的一把“利器”。
全數字高精度檢波器靈敏度高,但同時也比較“嬌氣”。280隊在應用這一全新技術時,很快發現了它的短板:靈敏的同時容易受到干擾。悶井不好,生產時有環境噪聲都會影響到全數字技術性能的發揮。
針對影響生產質量效率的難點,280隊積極組織員工重點開展全數字勘探難點技術攻關。他們組織精細表層結構調查,進行逐點精確設計,使每一個炮點達到最佳激發;大小線全部埋置,每一個數字檢波器嚴格插置在設計標準以內,以減小風吹草動干擾。
在激發井深度大、泥漿稠、浮力及壓力大時,炸藥防浮和悶井是兩大難題。“它們既影響質量又影響效率。”生產副經理丁振華說。
280隊的員工們群策群力,創新應用 “鋼絲十字交叉法”防止藥包上浮,“三級悶井法”以達到良好的悶井效果,有效減弱聲波。使地震采集質量有效提高,一級品率達到83%、合格率大于99.6%,同比提高3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