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樓林立體現經濟發展,公園綠地讓生活更舒適,廣州建設適宜創業發展和適宜生活居住的城市讓老百姓真正受益。周馨攝
文/本報記者關雅文、李婧、楊進
在中國城市的“年齡榜”上,廣州排在北京西安之后,位居前列。歷史悠久是榮耀,也是負擔———想當年,廣州市區布局局促,工業區與生活區混雜;機動車尾氣嚴重污染城市的空氣,天空罕見藍色;全市913公里長的231條河涌,被廣州人喚為“臭涌”,治理它們比建同樣長度的道路還困難。“廣州高樓大廈夠氣派,但街上和我們縣城差不多,又臟又亂。”10多年前到過廣州的湖北人劉兵,這樣形容當時的情形。
曾經,廣州城市的發展目標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比較突出。在經濟與環保之間如何博弈,才使社會可持續發展?在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雙重和諧中,如何找到契合點,才能構建起和諧社會?這些都考驗著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廣州要實現全面現代化,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至關重要;要實現張德江書記對廣州定位的要求,廣州就要不斷優化適宜創業發展和適宜生活居住的城市環境。
經濟要高效環境要舒適
從1996年起,廣州就提出“建設高效舒適的城市環境”。其中,“高效”著眼的是工作環境,“舒適”側重的是生活環境。8年來,廣州一直堅定不移地貫徹這一發展思路。1999年市委、市政府首次明確提出了建設“兩個適宜”城市的發展思路和目標,并在2000年將其列入“十五”計劃。2003年,市委又提出了六條有廣州特色的發展新思路,其中之一就是推動創業環境和生活環境的優化發展。2005年,又把城市發展實現生態優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經濟高效,進一步提升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承載能力寫入了廣州“十一五”規劃。
森林圍城城在林中
廣州大張旗鼓地開始了營造“兩個適宜”的城市實踐。經濟的發展令財政寬松了,“十五”期間,廣州投入了800億元改善環境。體現廣州經濟社會發展模式轉型的一大手筆就是廣州要建集山、城、水、田、海于一體的生態都市,構筑“區域生態環廊”、“三縱四橫”的生態主廊道,形成“山水中的城市,城市中的山水”,構建一體化城鄉生態安全格局。
廣州,北部有成片的山林地區,中部是平原城市化地區,珠江橫貫而過,東南部有廣闊的水網農田和海域地區,負山、通海、臥田成為廣州城市發展的最基本生態特征。通過“中變”的上百個項目,可以覓到這樣一道軌跡:廣州市突破了以往“云山珠水”的格局,突破了30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區格局,放眼7000平方公里的大廣州,形成了“山城水田海”的新格局。
與此同時,體現執政為民的“藍天碧水、青山綠地”民心工程不斷取得階段性成果:臭涌邊緊閉20年的居民住宅窗戶打開了;兩年綠化了50個人民公園;綠地“氧吧”就在家門口;全市45座人行天橋成為城市空中花廊。
去年,廣州基本形成了以中心區城市公園、綠化廣場、居住區綠化、路網綠化、立體綠化等為“內圈”;以白云山、萬畝果園保護區以及近郊森林公園、防護林為“中圈”;以遠郊的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區為“外圈”的生態布局。廣州市綠化覆蓋率達35%,比10年前增加11個百分點,人均公共綠地10.34平方米,增加1.2倍。
廣州“森林圍城、城在林中”的構想正在逐步實現,一道具有廣州特色的“林帶+林區+園林”的城市生態新體系正在形成。
作為特大城市的廣州,又接連提出難度極大的“三創”———創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創國家衛生城市、創全國文明城市,意欲率先實現特大城市零的突破。這不僅僅是決心,更源自廣州的信心與自豪。
去年截至11月30日,空氣質量優、良的天數占總天數92.2%,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7.1個百分點;去年二氧化硫濃度比上年同期下降30.7%,降塵量下降3.9%,二氧化氮下降7.0%,一氧化碳下降7.0%,可吸入顆粒物下降10.5%。[page]
“十五”期間,廣州的生態環境發生了根本變化,并在特大城市的環境建設中闖出一條新路。2002年11月4日,廣州捧得“迪拜改善國際居住環境最佳范例獎”獎杯,這個獎杯是聯合國為表彰廣州在改善人居環境方面作出的努力而頒發的。聯合國人居署專家陳曉麗說:“廣州市的示范作用在于:它不是采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來解決廣州市面臨的交通問題,而是從各方面綜合性地采取措施;也不是只制定方案,而是政府、全體市民都努力去實施,花錢不多,效果很大;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改善人居環境、投資環境,變化之大、之快是廣州獲獎的突出原因。”
城市活力迸發老廣州更迷人
曾經,廣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因為便利的交通、豐富的夜生活和興旺的商貿活動,被中東和歐洲等地的商人視作東方最迷人的城市之一。“迷人”不僅僅是指干凈整潔的市容道路,更包含城市凝聚的人氣與迸射的活力。
持續多年優化“兩個適宜”的城市環境,不僅使廣州這座古老的城市重新煥發迷人的光彩,而且城市與人也更具活力。來自韓國成均館大學建筑系的李勝馥教授說:“我是第一次來廣州,廣州給我的第一印象十分特別,建筑十分好看,珠江兩岸也非常漂亮,對旅游者很有吸引力。”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社會與人口研究所所長鄭梓楨也說道:“我認為廣州人沒有仇富心理,尊重個人生活隱私,社會觀念的現代化程度較高;廣州人好客,對各種文化、各種信仰有很強的包容性;廣州人比較實在,對待人才注重能力,不計較學歷和個人歷史,這樣的環境有利于人才冒尖。”
“新移民”為廣州自豪驕傲
黃福高,來自湖南郴州的年輕人,4年前移居廣州。他在近日發表在報紙上的《我的終點站廣州》一文中寫到:“我喜歡這座城市,她面向大海,成熟而開放,到處充滿了生活的色彩。她永遠是車水馬龍,永遠有蠕動的人流,永遠亮如白晝。大氣磅礴、長夜不眠、火樹銀花,綠得醉人……是這座國際大都市的基本特征。雖然她不是生我的故鄉,但我一直將她當作我一生奮斗中的一道故地、一種詮釋與述說……”
何為和諧社會?黃福高等人的經歷與敘述告訴我們,當一座城市的居民都為自己生活居住的這座城市而自豪驕傲的時候,“和諧”距離我們一定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