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1萬多只廢棄的塑料瓶制作一艘帆船,然后駕駛它從美國舊金山漂洋過海到澳大利亞悉尼,全程超過1.7萬公里,這是不是有點異想天開?
英國探險家大衛·德·羅斯柴爾德正努力實現這個夢想,目的是利用這次史無前例的航行,向世人展示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模式。
“好奇方程式”
美國舊金山漁人碼頭以南第13號碼頭正在建造一艘特殊的帆船:它長約18米,由12500只廢棄塑料瓶捆綁而成。帆船主人、現年31歲的英國人大衛·德·羅斯柴爾德站在甲板上,暢想著即將到來的奇妙旅行。他將花4個月時間,駕駛這艘帆船,從舊金山穿越太平洋,途徑夏威夷、圖瓦盧、斐濟,最終抵達澳大利亞悉尼,全程超過1.7萬公里。
羅斯柴爾德出生于銀行世家,但他沒有繼承家族的衣缽,而是熱衷于探險,從中感悟生命的意義。他曾經徒步抵達南北兩極,穿越過茂密的原始森林。他稱自己從事探險活動既不是為了榮譽,也不是為了名利,而是尋找“探險”本身的定義。
他自有一套探險“理論”,他稱之為“好奇方程式”。“無論在舊金山,還是在伯明翰,或者剛果,所有人都是夢想家。當我們還是小孩的時候,我們的夢想都很大。不信你在一個5歲孩子所在班級問"誰會唱歌跳舞?"每個孩子都會舉手;但如果你面對的是一個平均年齡21歲的人群,問同樣一個問題,可能只有兩個人舉手。參加探險活動就是為了保持孩提時的信念,而每一次冒險活動其實只有一個目的——擁有一個精彩的故事。如果這些故事足夠精彩,就會激發更多夢想。也就是說,一個方程式的結束意味著一個新方程式的開始,如此循環。”
“海上垃圾場”
早在2006年,羅斯柴爾德就開始籌劃這次“塑料瓶之旅”。當時,他剛從北極歸來。由于氣候變暖,北極冰層融化,不少地方冰面薄得無法承載人的重量。他有一種深切的體會:“生態系統正在迅速走向滅亡。”
當時羅斯柴爾德已建有一個名為“生態探險”的組織,旨在喚醒人們環保意識,珍愛地球。他厭倦了那些沒有實際意義的“綠色行動”,希望自己的下一次旅行能夠真正在人群中引起共鳴,“而不是又到哪里去走一遭”。
“你可以向人們宣傳"應該減少自己的碳足跡",向他們解釋大氣如何變暖。他們可能相信你,也可能不信,然后一如既往地過他們原來的生活,因為你所說的一切與他們的生活沒有切實關聯,”他說,“我想要做的,就是讓人們真實地感受到環境對他們生活的影響。”
羅斯柴爾德一直在尋找自己的下一個“方程式”,直到他讀到一份聯合國報告,說在太平洋上發現了一片“新大陸”,面積相當于兩個得克薩斯州,由廢棄的塑料物質堆積而成,名曰“海上垃圾場”。羅斯柴爾德希望做點什么,提高人們對廢物處理問題的關注。
“恰巧我的眼前有一個塑料瓶,”羅斯柴爾德說,“我想,就是它了——一艘由塑料瓶捆綁而成的船,我將駕駛著它前往"海上垃圾場"。”
“塑料瓶之船”
羅斯柴爾德的“塑料瓶之船”取名為“Plastiki”,全部由可回收塑料建造而成,航行任務完成后,船上所有東西可以循環再利用。
船身框架采用一種自我強化型可回收聚酯塑料,具有玻璃纖維的許多特性,但重量只有玻璃纖維的一半。把它們粘在一起的環氧膠則用腰果和糖制作而成。
船體由1萬多個兩升裝蘇打水瓶砌成,里面裝滿干冰粉,一旦升華成二氧化碳氣體后,瓶體會變得僵硬。
船上安有定制的太陽能板和風力渦輪,可為多部手提電腦、全球定位系統和衛星電話提供動力。
船上還有一個堆肥廢物處理裝置,“希望這樣一個過濾系統能把我們的尿變成水,”羅斯柴爾德說。
船的設計來自網上一個資源共享的建筑師團隊,他們希望這種設計思路也能運用到新型難民庇護所的修建中。“塑料瓶之旅”的另一個目的就是關注那些因海平面上升而失去家園的人們。
另一艘“Plastiki”?
就在“Plastiki”即將造就之時,羅斯柴爾德接到《國家地理雜志》一個電話:“你知道另外有人也在建造一艘類似"Plastiki"的船嗎?”聽到這消息,羅斯柴爾德驚呆了。
原來,今年6月,美國阿爾加利塔海洋研究基金會一支團隊知道這個“海上垃圾場”后,準備建造一條用浮筒捆扎而成的排筏,浮筒里裝滿廢棄的塑料瓶,船身是一架舊飛機的機身。他們計劃從夏威夷出發,漂向“海上垃圾場”。巧的是,這支團隊的負責人馬庫斯·埃里克森也給船取名為“Plastiki”。好在這支團隊最終放棄了這一行動,讓羅斯柴爾德松了一口氣。
談到兩個項目的區別,羅斯柴爾德說:“我們的項目很有創意,目的在于解決生態問題,而他們的項目僅僅是制造一條由廢棄物為材料的船而已。如果我想那么做,早在3年前我就做成了。”
羅斯柴爾德的理念來自美國環境建筑師威廉·麥克唐納和德國環保活動家邁克爾·布勞恩加特合著的《從搖籃到搖籃》一書。這本書提倡大力發展兩類產品:一類是可以生物降解的,一類是可循環利用的。
羅斯柴爾德說,目前有兩種塑料,一種是一次性塑料袋和塑料瓶,這類產品應當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一種是可重復使用的塑料,廣泛應用于電腦和耐用制品。“如果我們的船用這類材質制造,并且成功穿越太平洋,那么我們為什么不能用它來生產滑板或自行車頭盔呢?”
期待漣漪效應
羅斯柴爾德從小就好動,在學校是出了名的“淘氣包”。他14歲參加英國少兒越野障礙馬術隊,20歲成立自己的公司,主要從事流行歌手的推廣工作。厭倦之后,他學習做一名理療師,并賣掉了倫敦的公寓,在新西蘭買了一個有機農場。
當朋友邀請他參加第一次南極探險時,他正在悉尼的邦迪灘接受拯救冰帽的訓練。南極之行徹底改變了他對環境的看法:“面臨困境的不是大自然,而是我們人類。”
后來,他開始為一家美國公司制作電視系列節目《生態旅行》。他說自己自成年后,從未向家里要過錢。“我以前開公司掙錢,現在從贊助商那里領工資。我原本可以從事家族事業,在豪華游艇上與上流社會的體面人物打交道,我也可以管理一個對沖基金,可是我不愿意,因為在我看來,那樣的體制正在毀滅我們居住的星球。”
他說自己有一支充滿活力的團隊,大家每天辛苦工作17個小時,致力于環保事業。他們有自己的網站和博客,有各種奇思妙想。
“我們可能有50個瘋狂的想法,其中20個可能很偉大,但很難實現;有10個比較可行;我希望最終能有一個想法可以改變世界,”羅斯柴爾德說,“如今,我們造了一艘塑料船,并把它放入太平洋,我們很快就可以看到它產生的漣漪效應。”(唐昀)
:太平洋上的一鍋“塑料湯”
世界最大的垃圾場應屬橫跨太平洋北部的一鍋“塑料湯”。因海底洋流作用聚集成的垃圾漩渦,從美國加州外海約500海里處開始,沿北太平洋一路延伸,經過夏威夷,幾乎到達日本。
這個巨大的“垃圾場”包含兩個“塑料漩渦”,位于夏威夷群島的兩側,被稱為西太平洋和東太平洋“垃圾場”。1997年,美國海洋學家穆爾在航海時偶然發現了這個“垃圾漩渦”,其中無所不有,從塑料袋、舊牙刷,到足球、樂高玩具和行李包等,大約五分之一是從船上或鉆油平臺上扔到海里,其他則來自沿海的陸地。
后來,穆爾成立美國阿爾加利塔海洋研究中心,專門研究“垃圾漩渦”動向。估計現時約有1億噸塑膠垃圾在北太平洋漂浮。
該中心研究總監埃里克森形容,塑膠垃圾會“像海綿般吸收碳氫化合物及殺蟲劑”等人造化學毒素,再輾轉進入動物體內。“投入海洋的東西會進入動物體內,最終在我們的餐桌上出現,”埃里克森說。
他還警告,這堆海上垃圾像是一鍋“塑料濃湯”,無止無盡,未來面積也許會擴大到兩個美國本土那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