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自身可能“毒素未清”遭環保組織強烈抗議,前往印度最后解體困難重重
1月12日,中午12點,已經行駛到距離埃及海岸50海里的法國退役航空母艦克萊蒙梭號上出現了2名不速之客,在頭上盤旋著法國軍用飛機的情況下,綠色和平組織成員賽巴斯蒂安和他的伙伴強行登上該船,在其桅桿上掛上了“石棉攜帶者:離印度遠點”的標語。2小時后,埃及政府環境部門宣布,除非法國能提供文件,證明這條船沒有違反《巴塞爾公約》 所規定的跨國廢品交易標準,否則埃及不會讓其通過?!翱巳R蒙梭”號航空母艦正前往印度接受徹底解體,可能誰也沒有想到,法國歷史上第一艘自制航母、曾經被譽為“法國艦隊驕傲”的克萊蒙梭號會在“壽終正寢”時因為自身攜帶了有害物質而成為環保組織抗議、沿岸國回避的“毒船”,甚至可能“死無葬身之地”。
![]() |
去年12月31日,“克萊蒙梭”號在拖船的牽引下離開法國土倫海軍基地,前往印度接受解體,然而,這條通往“壽終正寢”之路并不一帆風順。
![]() |
“綠色和平組織”成員在法國駐印度大使館前舉行抗議活動,反對“克萊蒙梭”號在印度解體。
從“第一航母”到“丑陋毒船”
這條法國二戰后自主建造的第一條航空母艦在1961年服役,曾經在冷戰期間顯赫一時,也在海灣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1997年退役后,克萊蒙梭號被賣給了西班牙。當時這條軍艦本來應該在西班牙北部港口拆除所有有毒物質,然后再最終送往亞洲銷毀。但是法國軍方隨后發現西班牙商人把克萊蒙梭號賣給了土耳其,并打算以此獲利,于是法國在西西里海域截下這條船,并將其重新送回了法國土倫港。此后,克萊蒙梭號就由于其船體中使用的大量石棉材料而經歷了一系列環保方面的訴訟。在環保團體的聲討和遭到各國拒絕之后,印度成為了惟一一個愿意接受并銷毀這艘退役軍艦的國家。
2005年12月31日,在法國海軍的護送下,克萊蒙梭號離開土倫港,開始了長達2個月的最后旅程,駛向印度古吉拉特邦阿朗輪船銷毀廠。
對于法國和印度的決定,環保組織憤怒了。綠色和平組織在一份聲明中譴責法國的行為是非法的:“有充分的證據證明,法國政府沒有排除這條船的污染,就連法國自己的環保標準都無法達到,更不用說國際標準了”。
該組織負責反對克萊蒙梭號進入印度活動的發言人拉瑪帕蒂·庫馬爾說:“法國反復試圖逃避其對于克萊蒙梭號的責任。法國在對于處理石棉的標準基本上是世界上最高的,但是他們卻不愿為安全拆除克萊蒙梭號的石棉投入資金,而是試圖欺騙印度政府,并把他們的有毒廢棄物扔給世界上最窮的國家之一。這絕對是應該遭到譴責的,絕對不應該是一個公認的文明國家應該持有的態度”。
但是法國地中海海事管理負責人讓·馬里·范·胡費爾副上將在克萊蒙梭號受阻埃及后,接受法新社采訪時表示:“任何人試圖游說埃及相信這條船是危險物體而不讓其通過蘇伊士運河的話,都是在撒謊”。
有毒?無毒?到底誰在撒謊
所有的爭議都始于石棉。作為一種阻燃材料,石棉在上世紀60到70年代廣泛使用于建筑中,但是近年來卻由于被發現可能致癌而成為法國受到很高關注的問題。建成于1961年的克萊蒙梭號就使用了大量石棉。不過對目前這條軍艦上到底還遺留有多少石棉,各方的說法差異很大。
法國方面表示,已經采取了所有必要的預防措施來保證這條船不造成污染,法國國防部說,所有能夠看到的石棉都已經在克萊蒙梭號去年12月31日離開法國土倫港的時候就被移除,殘留的石棉材料只有45噸。
但是環保組織和媒體援引負責該船第一階段有毒物質拆除工作的technopure公司資料說,克萊蒙梭號上可能還有500到1000噸石棉沒有拆除。反對者則嚴厲抨擊法國將有毒廢品送往發展中國家的行為。[page]
綠色和平組織提出三點要求:第一,法國政府同意召回克萊蒙梭號,并且在其離開歐洲前徹底拆除所有有毒物質。第二,只要該毒船沒有得到徹底的凈化,印度政府就應該拒絕其進入印度國境。第三,在巴塞爾公約規定沒有得到履行的情況下,埃及政府應該堅持其對于巴塞爾公約的承諾,拒絕克萊蒙梭號進入埃及或者經過蘇伊士運河朝著印度前進。
為此,綠色和平組織還在法國進行了一場法律訴訟,但是沒有成功。即使目前克萊蒙梭號在埃及受阻,法國的態度也沒有改變。法國國防部發言人讓·弗朗索瓦·比羅12日就表示,克萊蒙梭號將繼續其在國際水域的旅程。
不過,即使能順利通過蘇伊士運河,克萊蒙梭號也不一定能順利地進行它的銷毀之旅。印度最高法院控制有毒廢品委員會1月初已經公布了一份報告,指出克萊蒙梭號在有毒廢物凈化方面違反了《巴塞爾公約》。該委員會主席1月9日在接受法國《世界報》采訪時說,基于該委員會得到的材料,“無法鼓勵授權該船進入印度”。印度最高法院的決定將在1月末公布。
利益驅動制造毒船“噩夢”
在各方就“毒船”進行博弈的時候,承擔銷毀克萊蒙梭號任務的印度阿朗輪船銷毀廠當局心態卻十分復雜。
在接受了銷毀法國航空母艦克萊蒙梭號的生意以后,印度批評人士就將這座世界上最大的輪船銷毀廠稱為“印度對地獄的回應”。船廠的官員有些無奈地說,船廠非常需要這份合同,因為輪船銷毀生意正由于孟加拉國、巴基斯坦等其他國家的競爭陷入低迷時期。古吉拉特邦海事局首席工程師對法新社說:“克萊蒙梭號的到來將為船廠帶來生機,過去三年的生意都不大好”。
阿朗,位于孟買西北200公里的偏遠海岸,曾經是印度眾多普通貧窮村莊之一,即使在今天,它也微小得無法標注在地圖上。但是,在有關當局發現當地平緩的海岸上最高潮水能夠漲到10米以后,這個小漁村的命運就改變了。
1983年,印度國有的古吉拉特海事局開設了這家輪船銷毀廠,一年又一年,來自世界各地的貨船、油輪、軍艦和漁船都來到這里,終結他們的海上生涯。
巨大的輪船在這里被工人們切割、拆分,而這些工人在這一過程中經常暴露在致命有毒物質中。綠色和平組織稱,阿朗每四個工人之中就有一個由于工作場所的有毒物質而得上癌癥。
在許多主要發達工業國家,環保和安全方面的法律使輪船銷毀的工作成本非常高昂。但是在印度這樣的國家卻缺少嚴格的環保法律,并且擁有豐富的廉價勞動力資源,因此,很自然的,輪船銷毀就成為了一種有利可圖的生意。
不過,盡管有這些成本優勢,阿朗船廠近來日子也不大好過。一方面,用來銷毀的輪船由于可以出售給廢舊鋼鐵市場,因此價格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孟加拉國等越來越多的第三世界國家也開始加入競爭。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阿朗船廠每年銷毀大約300萬噸輪船,但是2005年,阿朗船廠只銷毀了100萬噸。因此,在這樣一個時刻,2.4萬噸的克萊蒙梭號的到來無疑受到了船廠當局的熱烈歡迎。
盡管船廠官員賈德嘉說,船廠將會采取所有安全和環保措施,但是環保組織仍然懷疑,即使采取這些措施,也不足以保護工人們不受致癌的石棉的危害。綠色和平組織官員說:“船廠采取的那些措施只不過是基本的預防。工人們仍然會暴露在非常危險的環境中,有巨大的潛在健康威脅”。
綠色和平組織1月13日在其網站上發表聲明說,包括印度在內的亞洲一些國家承攬發達國家廢舊艦船銷毀的行為,盡管能大撈一筆,卻會給工人生命健康和當地環境帶來無比的傷害?!拔覀冋谂Y束這場噩夢。解決方式很簡單,那就是發達國家在解體廢舊艦船前,必須對它們進行徹底的無害化處理,否則,它將成為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噩夢。”
本報記者馬晶綜合報道
■新聞鏈接
“克萊蒙梭”號航空母艦“英雄史”
[page]“克萊蒙梭”號航空母艦以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總理克萊蒙梭命名。曾經在冷戰期間顯赫一時。
它不僅是法國海軍自行建造的第一級航空母艦中的首艦,也是目前世界惟一能起飛固定翼飛機的中型航空母艦。該級艦共建造2艘:“克萊蒙梭”號和“福煦”號,前者于1955年11月開工,1961年11月服役。第二艘艦“福煦”號建于1957年2月,1963年7月服役。“克萊蒙梭”航母標準排水量為27300噸,滿載排水量為32780噸。全長265米,寬31.72米,吃水8.6米,從龍骨到艦橋頂部高達51.2米,足有十幾層樓那么高。艦上發電機的總發電量達14000千瓦,相當于一座中小城市的照明用電量。海灣戰爭中,該航母多次赴海灣執行飛機運輸任務。該級艦母自服役以來,已進行過三次較大規模的現代化改裝,包括艦載機、戰術核武器、防空武器、升降機、彈射器及通信設備等。
“克萊蒙梭”1997年退役,由“夏爾·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取代。
■名詞解釋
《巴賽爾公約》
1976年7月,意大利北部一家化學工廠發生爆炸事故,產生約2千克的二惡英,造成周圍1810公頃土地污染。在清理現場后產生了2×105立方米污染嚴重的土壤和41罐反應殘渣。一年后這些廢物被轉移到法國,1985年又被轉移到瑞士的巴賽爾,并以250萬美元的價格進行了焚燒處理。
越境轉移事件得到國際的高度重視。催生了1989年3月的《關于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的巴賽爾公約》?!栋唾悹柟s》于1992年5月5日正式生效。
《公約》最重要的目的是盡量減少危險廢物的產生,并盡可能在產生地以無害環境和有效的方法處置。公約強調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肆無忌憚地輸入和處置危險廢物會嚴重損害這些國家的利益,必須加以嚴格地限制。
到1995年9月第三次締約國會議上,締約國已經達到92個。中國是《巴賽爾公約》最早締約國之一,于1991年加入公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