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參加一個項目的審計,都有一種成就感,然而,那種感覺沒經多長時間就淡忘了。這次參加的某市垃圾處理廠的審計項目與以往不同,我不僅感受到了堆積如山的垃圾及腥臭的味道,還親眼目睹了垃圾廠在周邊農地里亂填亂埋的現場,有氣憤,更多的是遺憾與思考。那場景始終在我的腦海里縈繞,久久不能平靜。
在項目實施審計前,就聽前期調查的同事介紹,夏季的垃圾處理廠蚊蠅撲面,氣味就甭提啦,工人作業的環境相當差,好在這個項目安排的時間正值秋冬時節,隨著氣溫的降低,垃圾處理廠周邊的空氣質量或許會好一些。把辦公地點設在廠區內,還是讓他們把資料送到住地,這個問題也著實讓我心里矛盾了幾天;初冬的一天早晨,我終于走近了這座垃圾處理廠。
為了增加感性上的認識,進廠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參觀垃圾焚燒生產線和工藝流程。該垃圾處理廠是2001年利用國債資金建成并投入運行的,也是目前該省唯一的垃圾焚燒廠,焚燒車間有4臺焚燒爐,每天進場的400噸城市生活垃圾通過晾曬后,都將在這里被焚燒掉。該廠運行幾年來,設備腐蝕嚴重且經常出現故障,難怪4根聳立的煙囪只有2根冒著黑煙,方圓幾里都能聞到垃圾晾曬場散發的刺鼻味道。在這樣惡劣的作業環境中,工人們都很敬業,在他們身上,我看到的是質樸,感受到的是精神,得到的是力量。
現場參觀結束后,我有這樣一種感覺,垃圾處理廠每年進場的生活垃圾都能焚燒掉嗎?帶著疑問,我堅持把辦公地點設在廠區一會議室內。會議室的窗戶面對的是垃圾晾曬場,我懷揣著一種責任,對環保和周邊百姓安康生活的責任,用不到2天的時間就完成了對該垃圾處理廠運行能力和運行成本的分析,同時也完成了垃圾收儲、焚燒、倉儲數量的核對工作。通過核對發現,該垃圾處理廠每年有6萬噸的生活垃圾不知去向。在詳細分析數據面前,通過耐心細致工作,終于使對方單位的負責人道出了實情。原來,該垃圾處理廠運行后才發現,由于設計深度不夠,出現了因不具備篩選、分選手段,含土、含砂量大及焚燒后剩余的垃圾無法處置的問題,地方政府又拿不出切實可行的辦法,加上運營資金不足,導致每年收儲的生活垃圾焚燒量不足60%,剩余的40%就在周邊的三個村的坑洼地、魚塘里無序有害地填埋了。為了取得更有力、充足的 審計署駐沈陽特派員辦事處黃貴祥)
(本文內容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審計機關和本網站的觀點,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