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堅定改革信念,凝聚發展共識。經濟之聲系列評論《經濟發展新動力》,今天請聽第33篇:能源相對寬松背后的改革難題與機遇。
中廣網北京10月14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使很多人厭惡的夏季拉閘限電,今年沒有出現,不是因為發電能力出現突飛猛進的增長,而是因為經濟下行,能源需求下降。從全國來看,歷年用電高峰的8月份,今年反常地與7月相比環比零增長。
與此同時,煤炭也結束量價齊漲的黃金十年,價格從去年底的一噸830元,下降到了今年的600多元。
雖然煤炭是我國生產資料領域最早開始市場化的行業之一,但時至今日,它的生產流通并沒有完全做到市場化。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能源委員會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張國寶認為,眼下出現的能源相對寬松局面,為中國能源改革提供了契機。
張國寶:中國實施改革開放以來,在一開始最大的表現出來的瓶頸就是能源和交通,經過這30多年的發展,中國的能源生產和消費總量都有很大的增長。從今年的情況來看,確實能源已經基本上不存在瓶頸問題,像大宗的煤和電可能在未來的3-5年當中,不會像過去那樣供應緊張。因此利用這樣的機會,更多地利用市場,供應的方式主要是由用戶和煤炭企業相互見面,煤炭交易市場這種方式可能就浮出水面。另外,過去雖然說價格放開,但是事實上還存在雙軌制,計劃內的煤和計劃外的煤還是不一樣,現在也有人在議論,能不能用利用這樣的機會實行煤炭雙軌制的并軌。
價格體制、價格形成機制等方面的改革相輔相成、相互影響。比如,煤價如果能夠實現統一的市場機制,電價的形成機制改革的跟進就有了可能。市場環境更好,更多的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就有望在能源領域發展起來,從而打破國有企業在能源行業的壟斷,增強能源產業的經濟活力。
但現實情況是,價格相對較貴的新能源,正在面對更加艱難的生存環境,這又給我國能源結構的改革帶來了新問題。
一方面,由于價格沒有優勢,新能源電力上電網的難題一直沒有能夠很好解決,“風電空轉,光電棄光”的現象在國內還比較嚴重,尤其是在電力消費能力相對不足的東北、西北更加嚴重。
另一方面,由于經濟危機,美國、歐洲不僅消減了對新能源的補貼,還對我國光伏產品開展“反傾銷、反壟斷”調查,懲罰性關稅影響了我國新能源產業的國際市場,光伏企業進入寒冬。
而如果長期占據老大地位的煤炭,在能源結構中的權重沒有實質性下降,環境質量就難有實質性的改善。
張國寶:胡主席對外宣布的是,到2020年我國的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要占到15%,但是現在我們國家的非化石能源,主要是靠水電,其他的非化石能源,比如說水電、太陽能占的比重非常地微乎其微,因此要達到15%的非化石能源目標,還是非常地艱巨。除了水電以外,還要更多地發展風電和太陽能,但由于可再生能源的價格比常規的能源還是要高,新能源發展的越多,補貼也就越大,這可能是影響網公司更多地消納新能源的一個障礙,因此呢吸納更多的新能源,還得從做大規模、引入競爭、降低成本來考慮,要使得新能源的成本進一步地降低才行。
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秘書長曾少軍做點評。
曾少軍:面對困難怎么辦?我的想法是:第一個,從根本上新能源的技術還是要提高,如果新能源的價格不能夠跟傳統的煤電相競爭,它就不能獲得用戶更衷心的擁護和青睞。
第二個,就是加強管理,風電、生物質能、太陽能領域,出現了一輪盲目的跟風投資,這里面有管理的問題。有一批進入到新能源領域投資的企業,并沒有能真正掌握新能源的市場、人才、管理,以為這方面能掙錢,所以紛紛就進來了。結果一旦遇到一些國內外的風險,就不行了。
第三,我覺得還是要發展分布式的能源,解決國內上網的困難問題,減少電網長距離送電,跟建筑有效地結合起來,把居民的投資積極性也調動起來。
面對國際國內的困難,新能源必須要改進技術,提高管理,加強分布式發電,真正地能夠實現平價上網。
(原標題:【經濟發展新動力】能源相對寬松背后的改革難題與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