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亞 著 中國電力出版社
■ 行業觀察
全球經濟社會的發展、國際格局的變化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得能源行業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
近期中國電力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電力與能源》一書中,作者劉振亞為理清我國能源發展思路,深化能源戰略研究,推動能源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參考與借鑒。
“以電力為中心”的能源戰略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帶動能源需求持續增長,資源環境的約束日益突出,能源對外依存度持續升高,保障能源穩定可持續供應的壓力越來越大。2010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達到32.5億噸標準煤,是1980年的5.4倍,已成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原油對外依存度達到55%,對我國能源安全造成巨大威脅。
要解決我國能源問題,必須立足國內、放眼國際、總攬全局,即作者提出的要樹立“大能源觀”,以系統論的方法,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以全局的、整體的、歷史的開放的、普遍聯系的視角去分析和研究能源問題。
“以電力為中心”,一是由電能特點決定的,電能具有清潔、高效、便捷的優勢。所有的一次能源都可以轉化為電能,電能也可以較為方便地轉換為其他形式的能源,并易于實現精密控制。二是可以保障能源供應,緩解能源安全壓力。我國能源資源稟賦以及立足國內滿足需求的能源方針,決定了 我國將長期維持以煤為主的一次能源供應結構。實現煤炭的清潔高效高發,需要加大發電用煤比重,優化發展煤電。同時為降低石油對外依存度,必須在節約用油的同時,積極發展電動汽車,實施以電代油,緩解石油供應壓力。三是優化能源結構,緩解環境保護壓力。優化我國能源源結構,解決 能源發展面臨的環保瓶頸,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必須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水能、風能、核能等清潔能源都必須轉換成電力使用,太陽能、生物質能、海洋能等清潔能源都必須轉換成電力使用,太陽能、生物質能、海洋能等的規模化利用方式主要也是發展。四是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強度。電力是經濟效率最高的能源品種。有研究表明,1噸標準煤當量的電力創造的經濟價值與3.22噸標準煤當量的石油、17.27噸標準煤當量的煤炭相同。實現同樣的經濟產出,多用電更有利于節能。從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看,一個國家的電氣水平與能源強度呈現明顯的負相關關系。電氣化水平的提高 有利于降低能源強度。五是改善民生,服務和諧社會建設。電力發展不僅關系經濟發展,而且關系社會的和諧與進步。電力是應用最廣泛的能源品種,深入千家萬戶,具有突出的基礎性和公共性。現代社會對電力的依賴程度不斷加深,電力的安全穩定供應直接影響到經濟社會的有序運轉。
需要構建綠色能源消費模式
“十二五”時期,是中國經濟發展升級轉型的關鍵階段,減少能源對未來經濟發展的制約,改變原有的能源消費模式迫在眉睫,面對種種困局,如何提高綠色創造力尤為重要。此外,我國能源領域一直以來“重發、輕供、不管用”,在能源需求、能源終端消費方面重視不夠。《中國電力與能源》中,作者首次從全視角的角度,統籌考慮能源開發、輸送、消費等各個環節之間的關系,特別是提出要“構建綠色能源消費模式”,無疑從能源需求方面提供了一種很好的解決方案。
從終端消費領域入手,構建綠色能源消費模式,對優化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和用能方式,促進節能減排,提高能源效率,實現能源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綠色能源消費模式構建的重點,在于實施以終端節能為重點的節能優先戰略、以提高電氣化水平為主要目標的終端能源替代戰略和以發展電動汽車為核心舉措的綠色交通戰略。其中能源消費電氣化是戰略的核心。
能源消費電氣化是世界能源發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從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看,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電氣化水平也處于一個不斷提高的過程。我國人均化石能源資源占有量較低,石油、天然氣資源大量依賴進口。提高電氣化水平,對保障能源供應安全、促進我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突破環境約束、提高能源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從石油產能、儲采比、消費增長量和進口依存度的現狀和預期來看,我國的能源安全將日益脆弱,汽車燃料替代是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發展電動汽車,“以電代油”完全可以提高到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的位置,作者對此也做了詳細、專門的論述和分析。對電動汽車充換電服務網絡的構思,“充換(電)結合”的模式為電動汽車提供能源供給服務,可以看出也都是基于作者多年的實踐所做出的負責任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