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環保公益訴訟破冰進行時中華環保聯合會3年打贏5起環保公益訴訟,但仍常常被訴訟主體資格困擾
“再等一個月左右,如果河池環保局還沒有回應,我們將以中華環保聯合會的名義就龍江鎘污染事件向法院提起環境公益訴訟。”3月8日,中華環保聯合會環境法律中心督查訴訟部部長馬勇告訴記者,他已向廣西河池市環保局發出律師函,建議該局就鎘污染事件提起公益訴訟。
3年5起案件,公益訴訟均獲勝訴
向環保行政機關發出律師函,建議其提起公益訴訟,這還是馬勇接手環境公益訴訟這項工作以來的第一次。但早從2009年開始,中華環保聯合會就以社團組織身份作為原告先后辦理了5起公益訴訟案件,均獲勝訴。
這5起案件主要集中在貴州和江蘇兩省。馬勇解釋說:“這兩個省份都設立了專業的環保法庭,而且在地方性法規中也規定了允許民間組織可以作為公益訴訟案件的原告。”
這次廣西的鎘污染事件,中華環保聯合會并未選擇以社團名義直接提起訴訟。他們顧慮的是廣西河池并沒有專業的環保法庭,也沒有審理過類似案件。馬勇告訴記者:“中華環保聯合會是環保部主管的全國性社團,‘維護公眾和社會環境權益’是該組織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們有權直接提起訴訟,但我們還是希望尊重當地環保行政機關的意見。”
按照馬勇的設想,如果河池市環保局自收到律師函后60日內仍未提起訴訟,中華環保聯合會將向有管轄權的法院提起公益訴訟。“龍江鎘污染事件中,重金屬鎘的泄漏量之大在國內歷次重金屬污染事件中十分罕見,且鎘具有毒性,其在生物體內的半衰期極長,可達10年至20年,甚至可伴隨生物體的整個生命周期。”他認為,必須通過公益訴訟來解決生態修復問題,否則又將回到“企業污染,政府埋單”的老路上。
原告資格受限,期待立法支持
5起環境公益訴訟案件均獲勝訴,這讓馬勇看到了曙光。他專門拿出2010年在貴陽的一場公益訴訟官司的判決書給記者看,上面寫著:“原告系通過合法登記的環保組織,在公共利益受到侵害而有沒有具體受害人提起訴訟之時,原告代表受到侵害的公眾環境利益提起環境公益訴訟,是依照法律法規規定行使監督、控告權的一種方式,充分體現了我國環保組織、團體正以實際行動參與環境管理、監督環境法的實施、推進環境保護,并發揮出積極作用。”
在馬勇看來,這番評價既是種激勵,同時也是種壓力,“目前的幾起訴訟案件都算是比較成功,可這只是在部分地區,要推廣到全國還有很大難度。”
早在2005年,國務院下發的《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中就指出要發揮社會團體的作用,鼓勵檢舉和揭發各種環境違法行為,推動環境公益訴訟。2007年,部分省級高級人民法院在地方法院開始試點設立環保法庭,鼓勵開展環境公益訴訟。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下發《關于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司法保障和服務的若干意見》,明確規定在環境保護糾紛案件數量較多的法院可以設立環保法庭,實行環境保護案件專業化審判,提高環境保護司法水平。
國務院和最高法院都對環境公益訴訟表示了支持,可馬勇認為,公益訴訟沒有實體法和程序法作支撐,導致司法實踐存在困難:“公益訴訟面臨的最大困難是法律對原告資格的限制。我國現行的民事訴訟法規定:原告必須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行政訴訟法規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或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據行政訴訟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馬勇表示,實踐中有大量公益訴訟案件因為法院認定原告與案件之間沒有直接的利害關系而不予立案或被駁回起訴,“由于法律無明文規定,是否立案完全取決于法院本身的創新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