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對政治的定義是,“政治乃眾人之事”。所以,政治不僅是代表委員們的事,而且是每一個公民都應該參與的事。
如果你希望環境質量提高,如果你認為政府應該大力打擊違法排污企業,如果你覺得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應該完善,就不要忽視了自己的力量。
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就是最好的參政機遇,有了你的參與,就多了一分進步的可能,而你的參與方式,其實有很多……
中國環境報記者 陳媛媛
在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上,來自全國各地、各條戰線的代表委員帶著自己的提案議案前來參會。民間環保組織(以下簡稱環保NGO)和熱心環保的公民也積極推動環保議題,希望通過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反映給決策部門。這些民間環保提案是如何形成的呢?這些提案議案是否能反映百姓心聲?是否能推動相關議題的解決?
提案是這樣出爐的
“短短30多年,全世界魚翅貿易總量從不到4000噸激增至近1.4萬噸。其中,中國大陸及香港、臺灣3地魚翅消費占據著全球魚翅貿易和消費的95%以上。”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萬捷和全國人大代表丁立國專門提交了《關于“制定禁止公務和官方宴請消費魚翅規定”的提案》。
這份提案以一串精準的數據開頭,開門見山地闡述了政府明確禁止公務和官方宴請消費魚翅的意義。
“魚翅消費導致公共資源浪費。”這份提案雖然只有800多字,卻凝聚了萬捷和丁立國以及他們身后智囊團的集體智慧。
作為提案人之一的萬捷除了有出版企業老總的身份外,還有一個身份是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的理事。從2010年開始,作為一家由企業家組成的環保生態協會,阿拉善SEE生態協會聯系國內多家民間環保組織和熱心環保的民間人士,組成智囊團,運用各自組織專業所長,為協會中身份為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企業家提供智囊服務。在提供智囊服務的過程中,環保NGO將本組織的訴求,成功地植入提案議案中,成為近年來環保NGO參與政府決策的一種新方式。
萬捷委員長期以來關注和跟蹤魚翅消費和貿易問題。“去年提這個提案的時候,大自然保護協會、阿拉善SEE生態協會還有自然之友等很多NGO都參與其中。他們提供了自己做的各種研究,我們研究了美國華人比較多的地區,其中加州地區已經開始立法,禁止魚翅的銷售,華人能夠接受不吃魚翅規定,說明這一習慣是可以被改變的。”萬捷說。
去年全國政協會議期間,萬捷作為第一提案人,與楊瀾、姜昆、馮驥才等45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交了《呼吁制定禁止魚翅貿易法規》的提案。這一提案被轉到商務部。之后,他們與商務部進行了很多次溝通。商務部表示,將與相關部門積極磋商,爭取進入立法程序。
“從禁止貿易立法開始,提案辦理流程較多,時間較長,反響不算太好。”在環保NGO和大自然保護協會北亞區總干事張醒生等人的影響和推動下,萬捷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再次提交關于約束魚翅消費的提案。這一次,他們改變了策略,不再以禁止魚翅貿易為主攻點,而是轉向希望政府出臺禁止公務和官方宴請消費魚翅的規定。
這一提案認為,目前世界各國出臺了一些保護海洋,禁止捕殺鯊魚或限制魚翅貿易消費的法規,全世界禁止魚翅消費和貿易將成為一種趨勢。由于魚翅價格不菲,公款消費在魚翅消費中占據很大比例。在目前政府不斷減少公務支出的大趨勢下,有必要出臺禁止公務和官方消費魚翅的規定。
萬捷認為,目前我國還沒有明確禁止魚翅消費的國家級法律和行政規定。如果相關部門明確禁止公務和官方宴請消費魚翅,對保護海洋生態平衡、倡導綠色生活方式、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將取得一舉多得的效果。
“相比較立法,通過全國政協,直接請國務院相關部門在限制三公消費里面把這一條加進去,反而更容易操作。”萬捷說。
連續三年關注同一議題
相對于一般的政協委員,萬捷算是一位高產提案者,每年他都會攜帶多條精心準備的提案赴會,提案無一例外都涉及環保。對于社會關注的垃圾議題,他連續3年提出相關提案。
2010年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上,受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委托,萬捷提出《科學規劃垃圾焚燒設施,開展源頭減量》,建議建立垃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及分類處理的全過程管理。
2011年,萬捷再次將關注的目光投向了垃圾分類回收,提案吸收了北京阿蘇衛居民、網名為“驢屎蛋”的黃小山設計的“綠房子”方案精髓,在與環保NGO進行了多次交流與討論后,萬捷提出《關于在全國推廣垃圾分類的提案》,成為全國政協十大重點提案,全國政協提案委為此專門立項調研,并召開相關部委座談會。
今年,政府大力推廣垃圾分類,公眾分類意識普遍增強。圍繞垃圾分類后該做些什么?萬捷與智囊團一起進行了商討。針對垃圾分類后產生的二次污染問題,他們認為應切實推動資源回收及再生產業(靜脈產業)發展。
提案建議完善產業規范和促進政策創新,推出針對“靜脈產業”的詳細技術規范,提高處理技術和工藝的科技含量,制定和執行嚴格的環保標準,在土地審批、政府采購、稅收、金融等方面給予完善、配套的鼓勵政策。同時,引導、鼓勵并扶持“靜脈產業”的業態創新。
對于目前與環保NGO合作撰寫提案的方式,萬捷很是滿意。“以前我們的提案都有點‘拍腦門’,調研不充分,論據也不充實,有的提案質量不高。自從我們加入阿拉善SEE生態協會以后,后面有一個專業的團隊來研究問題,提供了大量的調研數據作支撐,同時有很多專家提供技術支持,這讓提案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據阿拉善SEE生態協會NGO合作部主任郭霞介紹,從2011年開始,他們在運作垃圾分類提案的過程中,摸索出這種代表委員和民間組織合作的新模式。目前,這種模式產生了很好的效果。
在提交提案之前,萬捷跟全國政協提案委進行了充分的溝通,詳細了解政協在提案內容、提案目的等方面的要求,在與智囊團的溝通中,大家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調整。
這樣的提案被列為重點提案后,全國政協又組織全國政協的多個提案委的副主任,還有很多專家,包括多個NGO組織,阿拉善生態協會、自然之友,黃小山(驢屎蛋)等民間人士赴多個垃圾場、試點單位和小區進行現場調研,同時也召開了多場研討會,研討了垃圾減量化問題。
“過去這些官員對民間環保組織有些懼怕、拒絕,但是現在大家能坐在一起討論,一起來研究,增進了相互之間的了解。一方面政府幫助民間組織進一步了解了國家制定的相關政策,另一方面,政府也進一步了解了民間組織為促進垃圾減量所做的貢獻,促使政府把民間組織參政議政作為重要的力量。”萬捷說,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我們跟政府之間的合作變成了良性的循環。
黃小山 建言獻策找捷徑
對于這種利用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力量推動垃圾處理的機會,環保公民黃小山很是珍惜。
一直以來,黃小山將垃圾處理作為自己參與環保的一個重要載體。2009年,黃小山參與了阿蘇衛垃圾焚燒廠反建活動;2010年初,作為反對垃圾焚燒的市民代表,黃小山與政府官員一起赴日本、澳門考察垃圾處理。黃小山與政府、媒體、環保NGO、垃圾研究專家和相關廢棄物處理企業積極探討垃圾圍城出路,2011年,他設計、制作并運作了社區垃圾分類平臺“綠房子”工程,探索城市垃圾處理解決方案。
在全國“兩會”召開前,萬捷與黃小山所在的智囊團座談時提出新要求,“我們看看能不能在垃圾分類方面提出一個新理念”。
在黃小山看來,垃圾問題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垃圾從源頭的分類減量,到中間的分類收集、運輸、后期處理,在諸多環節中,廢品回收是一個重要環節。
可回收物品賣給拾荒者后,是如何處理的呢?黃小山開車跟著載塑料的卡車來到了河北,看到手工作坊洗垃圾、燒塑料所造成二次污染十分嚴重,這讓黃小山對垃圾處理問題有了更深層次的思索。
“‘綠房子’搭建起來會給政府帶來緊迫感,老百姓垃圾分得越細,那么我們就越需要盡快建立與之相匹配的末端處理設施。”于是,他提出,當前要克服一些浮躁的心理,從宏觀角度建立垃圾分類管理的系統,建設靜脈產業園,有效監管廢品處理行業。
“垃圾問題一定是一個系統,這就需要政府、民間、專家的共同努力。我們希望通過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建言獻策,引起政府對建立整個垃圾處理系統的重視,我覺得這是一條捷徑。”黃小山說。
沈尤 環環相扣補短板
今年全國“兩會”,人大代表楊興平和陳杰對《環境影響評價法》法律條文中存在缺陷提出修改的建議。這份建議主要是由成都觀鳥會負責人沈尤參與推動。
沈尤是一個容易“較真”的人,他在關注鳥類生存的同時,也關注鳥類所處的生態環境。他還參與推動了很多環保議題的討論。在參與的過程中,他發現很多沒有法律明文規定的地方,最容易扯皮,比如工程性項目的審批權屬于哪個層級?環評怎樣公示才規范?環境影響評價依據的本底值該由誰來測量……
在仔細研究了一些環評案例后,他發現,現有的環評法對環境指標有一些規定,但對生態整體方面缺乏規定。很多環評報告中,只是從環境范疇對項目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了評估,而對生態環境所造成影響的評估往往比較少,且沒有根據相關規定做出必要的評估。
因此,他建議對國家重要生態功能區、敏感區及國家重點保護的生態區域規劃及建設項目除遵照環評的基本規定外,還必須對其生態功能、生態敏感程度及生態保護進行針對性的基礎數據準備和評價方法研究及指標體系完善。
沈尤除了民間組織的身份外,還有一個身份就是在致公黨成都市委負責組織相關部門和公眾參政議政,對如何提出高質量的提案及議案有比較豐富的經驗。
“我們探討話題在法律的層面是很多的,假如說我們修法的目標實現了,下一步我們會關注司法。現在我們更關注修法這個角度,去年我們提了一個關于野生動物保護法的修改意見,今年我們提環境影響評價法修改,這兩個是環環相扣的。”沈尤說。
三言二拍
呼聲緊連民眾心聲
陳媛媛
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備受全國人民矚目,圍繞“兩會”的話題也在持續升溫。今年,環保依舊是代表委員關注的話題之一。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全國“兩會”更注重收集民意。
代表民意、回應關切的前提是對民意的廣泛征集。在全國“兩會”之前,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就以召開座談會、下基層調研等多種方式,廣泛征集意見。很多代表委員深入基層調研,傾聽公眾呼聲,撰寫出質量高、有針對性的議案提案。
在收集民意的過程中,網絡成為代表委員與公眾溝通的又一重要渠道,全國政協辦公業務資源信息系統工程趕在全國“兩會”前全面竣工,新建的委員網絡辦公平臺在幫助政協委員履行職能的同時,也為公眾了解大會進程提供便利的信息服務。
據調查,有超過五成的代表委員使用互聯網了解社情民意。網民與代表委員的交流互動、思想交鋒,也大大豐富了參政議政模式。一些網站提前做了“兩會”民意調查,從近幾天媒體披露的代表委員的提案和建議中,我們可以發現,兩者有著驚人的契合度。這說明代表委員們的呼聲和民眾的心聲越來越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每年兩會,代表委員們和公眾都會把眼光放在如就業、醫療和環保等熱點民生提案議案上。近年來,政府也回應民眾之愿,大力推進節能環保提案議案的落實,將這些領域作為未來一年的重點工作。
綜觀這些年的全國“兩會”,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建言獻策正逐漸變成現實的政策和措施。加大節能減排力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這一件件實事的推進,讓老百姓看到了政府大力推動節能減排的決心,也對“兩會”寄予了更大的希望。
當民之所思,成為代表委員心之所系,國之所憂。從民意到政策的路途被縮短了,民心自然匯聚到一起。當一份份節能減排和生態保護提案議案踴躍而出,“兩會”代表委員們表達出的保護環境之心,一定會感染更多的人。當全民環保意愿匯聚在一起,我們更有理由相信,環保的春天不遠了。
分享到: 歡迎發表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