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現場(南海網見習記者馬琴攝)
南海網三亞9月28日消息(南海網見習記者馬琴)9月28日,以“語言、文化與環保”為主題的國際洪堡學者大會在三亞學院隆重召開。本次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論題報告涉及到關于如何更好的實現三亞國際旅游島的建設以及三亞學院相關學科未來發展走向,對于正在建設的國際旅游島具有非常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來自德國洪堡基金會、德國語言研究院、國際日耳曼協會、早稻田大學等國外研究機構以及北京外國語大學、同濟大學、華東政法大學的專家和三亞學院的專家學者們齊聚一堂,圍繞“語言、文化與環保”主題進行了一系列的專題報告與討論。
三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孫蘇在開幕辭表示,海南是一個特殊的區域,有本土語言和文化,也融匯了大陸和海外的語言和文化,多種語言在這里交匯、碰撞與融合。三亞更是一個國際性的開放城市,如何在國際化的語境下,研究和探索不同語言文化的融合,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也是值得我們深入去思考。合作與對話是當今世界最好的交流方式,因此此次交流將發揮非常積極的作用。
三亞學院陸德明教授在題為《中國再發展的綠色標簽——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評論》中,就中國轉型發展的一個綠色標簽——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建設過程中的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建設提出了建設性建議和意見。三亞學院沈關寶教授則從另一個角度出發,探討了國際旅游島建設中的本土取向問題,并對海南島建設成為“開放之島、綠色之島、文明之島、和諧之島”的目標,提供了具有地緣特色,體現區位優勢的建議方案。
與此同時,大會的一些報告還就當前的社會熱點問題、現象進行了探討,如《作為交際工具與公共空間的中國微博》,主講者是德國洪堡大學的教授,以外國人的視角來看待中國的網絡現象,既有啟發性又有借鑒意義。《大學生手機短信的權力構建意識》則從大學生這一群體出發,以手機短信的權力構建意識為導向,進行了生動有趣的分析,不僅對大學生,也對其他群體對新媒體以及傳播方式有了更進一步的全新認識。
據悉,2010年三亞學院已成功舉辦主題為“全球化:人口遷移,文化融合,社會整合”的洪堡學者大會(People Running ,Culture Flowing,Migration,Integration and Globalization 2010 Sanya),會議就相關議題的探討和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會最終獲得了圓滿成功,在國際學術界贏得了廣泛好評。
背景鏈接:
洪堡基金會(Alexander von Humboldt-stifurg)是以德國科學家A.von洪堡的名字命名的基金會組織。素有“諾貝爾的搖籃”之稱。成立于1860年。基金會的主要任務是,資助德國學者到國外進行學術旅游,邀請外國有才華的青年科學家來德國的大學和科研機構從事科研工作,并為他們提供獎學金。自基金會成立以后,世界上已有12000余名科學家獲得了洪堡獎學金和各種獎金。基金會每年為約400名各國青年科學家提供獎學金。洪堡基金會由德國聯邦政府提供資助,主要從外交部文化經費中撥款。其余少量的經費(約10%)由德意志科學基金聯合會、弗里茨-蒂森基金會、大眾汽車基金會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等資助。獎學金的頒發不受專業和國籍、性別、種族等的限制,只資助長期的、具體的科研項目。評選的唯一標準是依據申請者的學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