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最近幾年的勘探量和產量計算,中國的石油生產還可以持續生產60至30年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葛江濤 | 北京報道
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大學南路11號,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地質力學,簡單地說就是運用力學原理研究地殼的構造、運動規律及其起因。它以及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的創始人就是李四光。
李四光曾利用地質力學為中國摘掉“貧油”的帽子,然后到石油自給自足,中國用了14年時間。不過從90年代起,強勁的經濟增長使進口原油再次大量進入中國。
“找油”在最近10年再次成為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歷史使命。按照中央領導指示,對于中國地質學界的要求是“立足國內,盡快實現油氣資源調查重大新發現,促進油氣勘探重大突破,增強油氣資源保障能力”。
“產出的增長速度跟不上需求的增長速度,這就要求加快我國的石油探測步伐。”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研究員馬寅生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像這間研究所的許多科學家一樣,49歲的馬寅生正把越來越多的精力投入到如何解決中國能源挑戰的問題上。比如,他在2007年出版的一本著作《中國東部---朝鮮半島海陸構造格局及含油氣盆地特征》,“為黃海油氣資源潛力研究提供了背景資料。”
過去10年一直沒有變化的國土系統油氣調查費用,在2011年增幅超過100%。中國的地質學家們又好像李四光那樣急迫地奔波于中國的山川平原之間,甚至外出大洋,希望從理論上獲得新的突破。
中國能源的家底到底有多少?
又開始用“洋油”
一直到1949年,連中國人都認為,自己生于一個貧油的國家。那時世界上發現的油田大部分都在海相地層,即由海洋狀況形成的地層。而地質勘探顯示,中國沒有發育完全的海相地層,大部分都是陸相地層。
按照李四光創造性的地質學說,中國人最終發現了大慶油田。毛澤東說,一舉將“貧油”的帽子扔到了太平洋里。
1963年,中國原油產量達到648萬噸。當年周恩來在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宣布:中國基本實現了原油自給,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將一去不復返。1973年起,中國原油還開始對日本等國進行出口。
1993年是一個轉折: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與沙特簽了進口石油的協議,此舉標志著中國從一個石油凈出口國成為凈進口國。
能源緊張的狀況,再次把地質學家們推上前臺。
全國性的油氣資源調查在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籌備。2003年至2007年,國土資源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組織開展了“新一輪全國油氣資源評價工作”,成為建國后中國油氣領域評價范圍最廣、涉及礦種最多的資源國情調查。
官方公報說:其成果對科學制定能源資源戰略和政策、指導企業勘探開發發揮了重要作用。
另一個重要項目則是“全國油氣資源戰略選區調查與評價”。它從全國幾十個項目中選擇了四川松潘阿壩、南海北部陸泊深水海域等十個地區開展油氣資源戰略評價,其中包括四個海上項目和六個陸地項目。
2009年9月,國務院正式批準國土資源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會簽上報的《關于加強油氣資源戰略調查的請示》,啟動了全國性的油氣資源戰略調查。
12年間,關于中國能源家底的調查一輪又一輪地涌了上來,令地質學家們奔走不息。
馬寅生最新的一項主要榮譽,就是在2009年獲“新一輪全國油氣資源評價工作先進個人”。
誰在為中國找油
在中國油氣資源勘探調查的布局中,處于核心位置的是以國土系統為主的油氣技術人員。到2011年,中國地質調查局下屬單位從事油氣地質工作的有524人,其中油氣專業216人。他們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中國的未來。
這些科研人員主要集中在15個單位。其中,海上油氣調查主要由青島海洋所、廣州海洋局承擔,有技術人員230人。陸上油氣調查由其他13個單位承擔,技術人員294人。
除了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具有一定權威性的成都地調中心于1990年就成立了專門的油氣研究機構,到2011年已完成國家、部委、石油公司項目60余項,累積獲得經費超過4億元。
在經費方面,自1999年以來,中國地質調查局每年承擔不同渠道來源的油氣項目資金約4億元左右,主要包括國土資源大調查專項、國家海洋專項、國家油氣戰略選區專項,以及三大油氣公司的橫向合作項目。
“十二五”期間,中國地質調查局將加大油氣資源戰略調查專項和海洋地質保障工程的實施力度。按照文件所說:“大力加強油氣基礎地質調查,力爭取得重要新發現”。
而在兩大國家專項正式實施之前,從2011年開始,中國地質調查局將從地質礦產調查評價專項經費中每年安排5億元,加強油氣和海洋基礎地質調查工作。
油氣調查是枯燥而無趣的。馬寅生告訴本刊記者,一般地質探測都是先用重力探測以及磁性變化了解大概的地下結構,然后通過人工放炮的辦法來獲得不同巖石的界面地震波反射。如果發現有油氣資源或者其他礦產資源存在,才會通過最精確、同時也是投資最大的打鉆方法進行探測。
地質學家的依靠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對于中國自有能源的前景不乏悲觀者,它也與全球油氣勘探的悲觀論一脈相承。在這個說法中,比較矚目的觀點是,中國的油氣資源將在2050年前耗盡。
而不斷進行的油氣資源調查,則為樂觀派提供了支持。中國油氣勘探戰略的權威人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翟光明認為,按照最保守的估計,中國的原油剩余可采儲量可以一直開采到2063年,天然氣則可以延續至22世紀。
根據本刊記者所獲得的中國工程院咨詢項目報告,根據“新一輪全國油氣資源評價工作”成果,中國石油遠景資源量達到1287億噸,探明率僅為22%強,屬于勘探中期。在這份2010年完成的報告中,翟光明認為以最近幾年的勘探量和產量計算,中國的石油生產還可以持續生產60至70年。
在天然氣方面,中國天然氣遠景資源量56萬億立方米,可采資源量22萬億立方米。就此而言,中國的天然氣勘探還處于早期階段。不過,翟光明仍然估計,由于能源消耗的不斷增加,到2020年時中國的天然氣對外依存度仍達到20%。
在6月參加中國石油地質年會時,翟光明向本刊記者表示,深層勘探是中國油氣資源未來開發的關鍵所在。他舉例說,在渤海灣地區的勘探已經達到地下3000米左右,但仍可下探到3500米深。
在儲量的基礎上,勘探及開采技術仍是決定油氣資源供應的重要因素。目前對于中國油氣資源的判斷是:分布不夠集中,有機質含量低。“我國的油氣勘探評價工作客觀上難度很大,任何一個油氣田的發現都不容易。”
翟光明認為,中國剩余的油氣資源以低品位為主,勘探和開發的難度、成本都將大幅上升。同樣具有技術難度的,還包括煤層氣、頁巖氣、致密砂巖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開發。
根據2011年初最新確定的結果,中國未來的油氣勘探應集中在6大領域和區域。
首先就是中國北方的東西向天山—興蒙構造帶,它已經確認為是中國新區、新層系油氣勘探的目標區。“另外就是羌塘盆地、揚子盆地以及柴達木盆地,都具備良好的油氣遠景。”以目前開采的大慶油田為例,馬寅生介紹說,已在松遼盆地外圍新發現了6個中新生代油氣遠景盆地。
這些大陸油氣帶的發現以及進一步認識,都將為中國提供超重量級的油氣田。
此外,海洋油氣調查取得一批重要發現,初步圈定了38個海域含油氣盆地。還有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調查取得重大突破,特別是在祁連山永久凍土區鉆獲陸域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這是繼加拿大、美國之后在凍土區發現水合物樣品的第三個國家。
一系列勘探和評估都建立在地質學、地球物理學的基礎上。一旦實施更為精確和廣泛的深部勘測,不僅可以按照現有理論發現新的油氣蘊藏帶,還可能建立新的學說,指導油氣勘探。
“目前除青藏高原外,中國陸上的所有盆地都已經做過相應的質探測。”馬寅生解釋說,過去中國的油氣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生代地層,目前正在做更深的古生代地層的研究。
而在未來幾年,他們將探索更早、更深的地層。“在新的層系以及新的領域里,過去主要找油找氣,現在還要找水合物。”他說,“這個不僅需要國家在技術裝備上進行重視,同時需要國家軍事以及外交的共同支撐。”
(本刊記者山旭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