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廢桶就那么隨意地堆在路邊,用廢桶剪成的鐵片也隨意地堆在一旁,廢桶上赫然可見“工業用三氯乙烯”的標示……這一切刺激著我們的嗅覺、視覺,更刺激著我們的神經:家里天天在用的炒菜鐵鍋,居然是拿這些東西做出來的?這樣的生產作坊,居然可以這么堂而皇之地“活著”?當食品安全已在人們心里聚成揮之不去的陰霾,食品用具的安全,也來“添堵”了?
百萬只“化工廢桶鐵鍋”銷往各地
佛堂鎮,位于義烏市南部,距義烏市區約10公里。生產鐵鍋的企業大多聚集在這個鎮的張宅村,張宅村又分張一、張二和張三等3個自然村。中午時分,沿上佛公路來到張一村,只見路邊一家制鍋企業門口堆放著大量廢舊化工鐵桶,廠房里則不時傳出錘子敲打金屬的“叮鐺”聲,還見有些工人在忙碌地搬運剪切好的廢舊鐵皮。后來在張二村路邊,記者看到一輛貨車正裝運剪切成片的廢鐵皮。
據了解,目前張宅村共有生產鐵鍋的作坊企業35家,從業人員500余人,年產鐵鍋上百萬只,年產值2000多萬元。據說這個村是遠近聞名的“打鐵專業村”,鐵鍋等的生產原料以回收料及鐵桶鐵皮為主。
佛堂鎮黨委副書記厲聲振告訴記者,媒體報道此地有企業“用化工廢桶鐵皮做鐵鍋”后,義烏市非常重視,電力部門已于昨天下午3點左右關停所有涉案企業的工業用電,并迅速成立了由工商、質監、環保、衛生等多個部門人員組成的小組,前來專項督查。
1只化工廢桶可做10只鐵鍋獲利百元
厲聲振說,當地用廢舊鐵桶制鍋的企業大多是家庭小作坊,不需要多少資金投入,工藝簡單。因為“門檻”低,這類作坊越開越多。
據業內人士透露,用廢舊鐵桶做鐵鍋非常簡單:先把買來的廢舊鐵桶的底和蓋裁掉,再把中間的鐵皮圓筒剪開攤成一張長方形大鐵皮,然后高溫燒去鐵皮上的殘留物。接著,將大鐵皮剪成若干個鍋形的圓圈,就成了鐵鍋的毛坯;用打磨機磨去鐵皮上的銹斑,在模子里沖成鐵鍋形狀,電焊上鍋的把手,再打磨一下——“化工廢桶變身炒菜鐵鍋”的全部流程就完成了。
知情者講,他們一般從廢品回收人員那里買廢舊化工鐵桶,三四十元一個,可做9到10只鐵鍋,而一個鐵鍋可賣20至30元——除去所有成本開支,可得利潤上百元。而如果用全新的鑄鐵原料,成本要貴幾千元。
據說,佛堂鎮用廢舊化工鐵桶制作鐵鍋由來已久。
早在2004年,浙江某媒體就曾刊發《義烏“制鍋村”污染何時休》,揭露當地一些人從外地購進裝過化學品甚至劇毒品的廢鐵桶,以焚燒、酸洗等落后工藝加工鐵鍋,在燃燒及酸洗過程中,釋放出大量有害煙塵、惡臭氣味和酸性廢水,周邊環境大受損害,村民怨氣沖天。
2005年,有村民向浙江省環境保護廳舉報此事;義烏市環保局給村民的答復竟是“加工鐵鍋是該村的主要經濟來源,并解決了當地部分人員的就業問題,該村兩委強烈要求保留這個傳統產業”。后來,當地政府出面將村里的制鍋企業統一搬遷到離村300米遠的荒山坡上。
國家標準有“盲區”監管有難度
厲聲振向記者表示,目前國家對鐵鍋生產的原材料沒有限制和要求,導致政府監管有難度。
據了解,我國鐵鍋產品目前執行QB/T3648-1999《鑄鐵鍋》行業標準,該標準為原ZBY69001-85《鑄鐵鍋》調整改號而來。標準對鐵鍋產品的外觀、幾何尺寸、安全性能等技術指標作了規定,但未對其使用的原材料作出明確規定,也未對產品的衛生指標加以限定。
那么,化工廢鐵桶能用來做鐵鍋嗎?
浙江大學材料系教授凌國平告訴記者,鐵皮如經過高溫熔化,一般是比較安全的,但用廢舊化工桶鐵皮做鐵鍋,未經過高溫熔化,僅僅簡單除去表面污物等,顯然“不靠譜”——因為一般來說鐵皮上有一些空洞,有毒物會殘留在空洞中,而簡單焚燒和拋光只能除去表面的附屬物,很難清除“深藏”的有害物質,用這樣的鐵皮做的鐵鍋對人體肯定有害。
但制訂國家標準的專家,當時一定想不到會有人用廢舊化工桶做鐵鍋!這確實很難說是國標疏漏出錯。但如今已經發現這種嚇人一跳的情況,國家標準就應當及時更新!
本報駐浙記者蔣萍本報通訊員劉海波(本報義烏4月27日專電)
本期策劃: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