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上午,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舉行記者會,國家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張力軍、污染防治司司長趙華林、環境影響評價司司長程立峰就“加強環境保護”答中外記者的提問。
環保規劃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問題
張力軍在會上透露,經過充分調查研究、征求各方意見,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編制已經基本完成,將根據這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精神修改之后報國務院審批。
張力軍說,環保“十二五”規劃將重點解決影響可持續發展和損害群眾健康兩個環境問題,主要有以下八個特點:
一是緊緊圍繞科學發展這個主題,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個主線。二是深化總量控制工作。三是解決關系民生的突出環境問題,把改善環境質量放在了更突出的位置。四是強化重點領域的治污工作,即突出了重金屬污染、危險廢物、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和危險化學品的污染防治。五是大力推進環境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保障城鄉均衡發展,切實維護群眾的環境利益。六是深化以獎促治政策,強化農村的污染防治工作,改善農村的環境面貌。七是突出有差別的環境管理政策,完善環境保護的戰略體系。八是突出市場手段,推進并建立環境保護的長效機制。
當前我國環境形勢很嚴峻,壓力持續加大
張力軍說,“十一五”我國環境保護,取得了非常明顯的進步。但是我國環境形勢依然是很嚴峻的,這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我國傳統的污染物排放量仍然很大,超過我國的環境容量,致使一些地區環境質量達不到國家規定的標準。二是一些新的環境問題也在不斷產生,特別是危險化學品、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電子垃圾等。三是我國水和大氣的環境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好,土壤的污染問題現在又開始顯現。
張力軍說,“十一五”期間,中國煤炭消耗增長10億噸,根據“十二五”的需求情況,煤炭的增長量很可能還會達到10億噸左右。同時,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一批農民將要轉移到城鎮來生活,對環保設施需求增加的壓力也非常大。
我國發展核電的決心和安排不會改變
有記者問,日本3月11日發生的大地震危害到了日本的核電站安全,其中兩個核電站已經關閉,這是否會影響中國的核電發展策略?張力軍回答說,我國已經啟動了沿海城市的核安全監測裝置,到目前為止,監測的結果一切正常,日本核泄漏尚未對中國造成影響。中國現在運行的核電裝置是13臺,目前運行一切正常,都是安全的。張力軍表示,我國發展核電的決心和發展核電的安排是不會改變的。
新增兩項約束性指標,四大措施減排氮氧化物
“十二五”期間,我國決定繼續把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作為約束性指標,同時根據改善環境質量的需要,又把氮氧化物和氨氮列入了約束性指標。
張力軍說,這四項指標中最難完成的是氮氧化物,因為氮氧化物不僅僅是因為工業企業、燃煤的排放,還有機動車的排放。
他說,我國將從四個方面減排氮氧化物:第一,嚴格控制“兩高一資”的項目,對千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實行機動車總量控制,對電力和水泥行業實行氮氧化物的總量控制,對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區,建議探索實行煤炭總量控制。加快實施機動車“國四”排放標準,盡快落實在全國范圍內實行“國四油”的供應。第二,大規模地推行現役電廠和干發水泥生產線的脫硝改造工程。環保部將于近期頒布實施修訂后的火電廠大氣污染排放標準,將成為世界上最嚴格的排放標準。第三,加大淘汰落后產能的力度。加大黃標車的淘汰力度。第四,加強環保監管,繼續安裝自動在線監測裝置,同時加大檢查的力度,確保企業治污設施能夠穩定達標運行。
在回答記者關于“十二五”期間環保部如何保證完成節能減排目標的提問時,趙華林說,我國各省制定的GDP指標不是約束性的指標,僅是指導性的指標,而減排的這四項指標是約束性的,是一定要完成的。(記者侯琳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