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從產業發展前端著手推動環境保護
近日,北京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召開的“綠色北京”環境標準體系建設研討會透露,北京正著手制定《北京市地方環保標準的體系構建及“十二五”北京市地方環保標準規劃》。
相關學者認為,人口高速聚集、產業迅猛發展、資源環境利用接近極致的首都北京,通過制定較高水平的環保標準,既可以限制高耗能產業發展,又能保護資源環境,減少污染排放,積極性值得肯定,然而仍有相關問題值得注意,環境保護不該本末倒置,必須從根本上解決資源利用問題,在產業發展前端下工夫。
環境保護不該本末倒置
近年來,人們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正在迅速強化。
從事資源環境承載力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的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自然資源與環境安全研究部研究員封志明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對當前我國環境保護的做法表示了擔心。
他認為,環境保護的深層利益應該從資源利用技術等前端去追尋。“除了原發的生態問題之外,環境問題都是由資源利用帶來的。”封志明強調,資源利用是本,環境保護是末,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源利用的問題,在發展前端下工夫,就是本末倒置。他建議,可以先在技術準入、產業門檻、資源利用的技術標準方面下工夫,之后再考慮環境約束和保護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發展中國家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彭剛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產業前期發展只有在符合發展要求的標準前提下,才能保證后期不對資源環境帶來除經濟效益之外的附屬污染。
“前期投入不該只是在產業本身,高門檻帶來的高標準要求應該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所遵守的通則。”彭剛強調。
傳遞環保深層意義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北京的土地資源緊缺,水資源更是極度缺乏,人們在對此產生深層認知的同時也逐漸形成了“節約”的觀念。
“在土地和水資源利用方面,強調節約和集約的發展是非常正確的。”封志明認為,更深層次還隱藏著人們不常涉及的細節,他舉例說明,刷牙用了一杯水和一份牙膏,然后水作為污水就排掉了;假如用了三杯水和一份牙膏,水再排掉也就未必是污水了。二者之間哪種污染程度更大,邏輯上講,后者的污染濃度只是前者的三分之一。
這無疑對節約概念提出了挑戰,封志明認為,環境污染范疇應該強調污染濃度問題。李海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