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某媒體報道“上市公司晨鳴紙業(000488)子公司——海拉爾晨鳴紙業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海拉爾晨鳴)違規排污,污染河水和草原”, 就此,《證券日報》記者撥通了海拉爾晨鳴紙業相關負責人的電話,他說:“我們承認存在的問題,今年煙塵檢測偶爾超標,我們被罰款幾萬元。8月份我們已經改造完畢,9月份環保局驗收時已不超標了。”
海拉爾晨鳴煙塵超標被罰萬元
據了解,晨鳴紙業(000488)是國內造紙行業旗艦公司、先后在A、B、H股三個市場上市,規模最大。主要業務是機制紙及板紙和造紙原料、造紙機械、電力、熱力的生產與銷售。海拉爾晨鳴是晨鳴紙業旗下控股公司,晨鳴紙業在國內各地有20多家子公司。
海拉爾晨鳴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現在水污染及其他都達標,符合國家標準,瞬時采樣,COD排放濃度每升在150毫克以下,煙塵(SO2)和NO化物完成不超標。”
但據當地居民舉報,海拉爾晨鳴像一只“黑老虎”危害著周圍的青山綠水。海拉爾區環保局提供了2010年的兩次針對海拉爾晨鳴三個鍋爐廢氣排放的檢測數據,兩次檢測時間分別是4月8日和7月20日。檢測數據顯示,除了一號鍋爐的煙塵濃度低于標準值200mg/m3,而二號、三號鍋爐的檢測數據遠遠高于這個標準值,二號鍋爐的兩次檢 測數據分別是1307.13mg/m3和1282.18mg/m3,三號分別是1168.47mg/m3、854.41mg/m3。海拉爾區環保局對他們進行了罰款,還要求他們進行整改。
《證券日報》記者追問,晨鳴紙業是否因子公司環保事件,多次受到環保部門的批評和處罰?海拉爾晨鳴紙業工作人員說:“別的子公司是否有問題,我不知道。以前我們煙塵檢測,偶爾超標,被監管部門罰了幾萬元。但造紙行業本來就是污染行業,當地老百姓不會說我們好話,都是一些老問題。”
有關專家指出:“技術上,造紙廠排污應有治理辦法,脫硫是一般技術,不是治不了的問題,具體什么原因導致依然黃煙滾滾?有各種借口和理由。一是為了降低成本,許多企業偷偷排,抓不住就漏了;二是沒有排污設備,一些小企業尤其如此;三是有設備,但開動有費用,設備只是應付檢查時才用。”
具體到海拉爾晨鳴,分析人士認為,對成本的顧慮應是主要原因。
海拉爾晨鳴負責污染的孫玉江說:“目前,我們鍋爐整個系統改造了,更換了部分設備,無論是達標的,還是不達標的,投入了近100萬元,除塵效果有所改善。”
他回憶,“海拉爾晨鳴紙業公司的前身是海拉爾造紙廠,環境治理為零,從1999年到現在,我們在環保方面投入7000萬元左右。”若果如此,企業的成本確實大大上升,也是他們寧愿被罰也不愿意采用新設備的苦衷。
“至于海拉爾晨鳴以后的發展計劃,我們在考慮處理后中水回用,國家提倡循環經濟,用水量少,排水量也少,污染也小。估計投入挺大,我們正在做前期工作,正在尋找廠家,搞設計、科研,清華紫光、廣州的企業等污水處理做的比較好,我們考慮實際情況來選擇。”
晨鳴受累“環保門”屢登“黑名單”
海拉爾晨鳴排污被罰對于晨鳴紙業并不是第一次,此前,晨鳴紙業受累“環保門”兩度登上環保部“黑名單”,控股11年的子公司海拉爾晨鳴環評手續不全,是導致晨鳴紙業遭到環保部點名批評的直接原因。
券商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說:“海拉爾晨鳴排污對上市公司晨鳴紙業造成一定負面影響,但晨鳴紙業收購的地方項目比不上新上的項目,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我們不能因為個別項目在某階段出問題,一點小事情就不看總體,從整體評價,晨鳴紙業具有行業龍頭地位,最近新建的項目都是適合中國發展的大項目,相當于幾十家中小企業的產能。一些中小型未上市公司排污更嚴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國家關閉落后產能政策出臺,污染厲害的中小企業被關閉是大趨勢,行業內的整合也是大趨勢。”
海拉爾晨鳴排污事件也影響當地政府環保業績。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環保局污染控制科馬科長對《證券日報》記者說:“我們比較了解這個企業,作為環保部門,我們有監管職能,海拉爾晨鳴紙業是我們重點監控的對象,這幾年國家政策強調減排,海拉爾晨鳴紙業在廢水處理方面投了很多資金,廢水排污已經達到造紙行業廢水排放標準,如果他們不達標,我們就不允許他們生產了。”
馬科長指出,“環保門檻,這種說法雖然不對,但也有道理。呼倫貝爾市沒有制訂地方環保標準,我們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國家標準。根據國家發改委、經委對產業政策調整,不符合標準不可能立項、落地,提高環保門檻,我們作為生態比較完善的地方,重視環保,如果違法排污,不符合行業發展,項目不可能落地,就算是上市公司違規,我們也會依法懲治。” (馬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