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輸油管爆炸、南京“7·28”爆炸、數千化工桶沖入松花江……近期各地密集發生工業災害事件。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分析顯示,我國工業災害主要集中在石化、化工、冶金、煤礦和有色等幾個行業。隨著我國工業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中的工業危險源不斷增多,一旦形成城市工業災害,損失巨大。
業內人士認為,城市工業災害頻發的背后,與一些工業企業尤其是化工企業布局或選址不當密切相關。深究其因,仍然是“帶血的GDP”作祟,“蘿卜快了不洗泥”造成安全防控出現疏漏。
化工廠與居民區混雜凸顯城市規劃與發展脫節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一名資深工程師,向《經濟參考報》記者展示了發生南京“7·28”爆炸企業的位置,他說,不可思議的是,這家正在拆遷的化工企業恰好位于三塊比較集中的居民區中間,裝化工原料乙炔的儲罐,跟周邊居民區不足100米。這種建造格局的產生,當地城市規劃部門難逃其責。
當前,不少化工廠與居民區混雜在一起,被稱為“放置在居民區的定時炸彈”。據統計,遍布各地的化工“定時炸彈”當用不計其數來形容。四年前,原國家環保總局的調查便顯示,81%的化工石化建設項目布局于環境敏感區域,45%為重大風險源。“化工炸彈”圍城之困,凸顯城市規劃與城鎮化進程嚴重脫節。
《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南京“7·28”爆炸事故中,離南京工廠爆炸中心200米至300米處,就有一個家具大賣場,居民區、養老院、幼兒園和酒店,也“緊鄰”爆炸中心。
環保部下屬機構一位專家指出,為把高危害性風險事故損失降到最低,石化基地一般建在人煙稀少的地方。然而隨著城區范圍不斷擴大,居民區已開始逐漸“包圍”石化園區。例如,南京揚子石化、上海金山石化等石化企業,在其建設初期均遠離中心城區十幾公里甚至幾十公里以外,而目前居民區與石化工業區的距離有些已不足5公里。
盡管工業企業為城市包圍的狀況有歷史成因,但珠三角政經評論員金心異認為,這不能讓政府免責。“城市在向周邊蔓延的過程中,城市規劃部門、工業主管部門應當提前著手,以企業搬遷、城區規劃等手段避免在繁華的城區出現使用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品的工業企業。說到底,是政府在G D P崇拜下的短視,為追求城市發展速度犧牲城市安全。”
金心異同時認為,上述情況反映出一些城市的規劃缺乏前瞻性,城市規劃水平有待提升。
一些項目在規劃階段就臨近居民集聚區。例如中國石油廣西石化千萬噸煉油項目。2008年廣西欽州市出臺的《城市總體規劃(2008-2025)》,未能充分考慮石化項目對居民區的影響,在5至10公里內將建設3個集中居民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