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微博傳遞綠色生活體驗
朱德庸:幾乎不開空調
近日,臺灣著名漫畫家朱德庸在其微博上展示了一幅專為微碳行動創(chuàng)作的環(huán)保主題漫畫,他說:“我們家三個人一向少用車、多走路,幾乎不開空調,減少肉食,節(jié)省水資源,也做好廢紙、寶特瓶和廢電池的回收,只希望能讓地球多延續(xù)一分鐘。”朱德庸相信,這些環(huán)保動作,就像在我們每個人心中都種了一棵樹。他想通過漫畫和文字把自己家中對環(huán)保生活的體驗傳遞給大家。
環(huán)境遭破壞跟貪婪有關
為什么突然如此熱衷環(huán)保?是什么激發(fā)了他對環(huán)保的熱情呢?朱德庸在接受新浪環(huán)保頻道采訪時表示,自己談不上熱衷,但很關注。“我認為環(huán)保是一件大事,需要每一個小我都來參與。環(huán)保嚴格來說本質上牽扯到人性,現在世界環(huán)境所遭受的破壞都跟人的貪婪有關。”通過生活體驗,他總結說,“其實人需要的東西并不多,但無止境的貪念卻讓他們拿得很多,于是就使得整個世界一直處在大量生產的狀態(tài)下。”他認為,現在處在一個過度生產的時代,一方面,過分制造的商品是由整個地球的資源來補貼制造的;另一方面,當人們購買新商品而把舊的丟棄時,又再次造成了大自然回收的困難,是一種雙重浪費。那么怎樣做好環(huán)保呢?朱德庸的觀點是,“最重要的是人性本身內心的改變,做到能源的節(jié)約和避免資源浪費,這也是能夠讓環(huán)保持續(xù)、永久做下去的一個重要因素。”
披頭表達對土地的大愛
看了朱德庸微博里那幅漫畫,“披頭”爬在地球上,嘴中含著一根橄欖枝就知道他是想用漫畫表達一種對土地的大愛。“當你對土地有一個大愛時,你所維護的其實是整個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這已經超越了國家和民族的界限,是真正的大愛。若干年后,或許我們這代人不在了,我們卻留給了子孫們一塊很好的土地去使用。”
朱德庸認為,大地的承載能力是有限的,當它被污染毀壞到一定程度時就沒有能力來保護我們了,反而會將我們施予它的回報給我們。“就像我們遇到的有毒的蔬菜,因為我們污染了這塊土地,土地沒有辦法把我們所污染的東西消化掉,它就開始變成你種什么我就給你什么毒。道理就是這么簡單,當你丟垃圾的時候,實際上是把這個垃圾丟到自己的頭上;當你污染什么時,其實是在把這個污染的東西放進自己的嘴里。”
大陸的垃圾分類很粗糙
記者請朱德庸談談臺灣值得借鑒的地方。他說,大陸的垃圾分類很粗糙,一般只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他認為應該再細分成幾類,例如瓶類、鋁類、塑膠類等。“我所在的工作室,垃圾還分有廚余類。另外,紙、瓶、鋁、塑還可以再細分,比如并不是所有紙都放在一個垃圾桶里,它還可以分為被污染的紙和沒有被污染的紙。”
垃圾細分后,人們沒有環(huán)保意識也沒用。因此,朱德庸強調從小教育。他兒子在念小學時學校經常安排專業(yè)人員到學校教他們垃圾怎么分類。“從小教育,一方面會讓他們知道為什么要這么做,另一方面也會讓他們養(yǎng)成一個習慣。”他說,臺北很多年前做過一個“垃圾不落地”的活動,每天在固定的時間都會有垃圾車來,這時每個家庭都將自家垃圾拎出來倒。一方面讓附近看不到垃圾桶,美化了環(huán)境,另一方面營造出一種氛圍來。
記者 蔡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