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關媛媛 實習 生周娟)每天中午,老環保人趙才厚都要登錄市環保局政府公眾信息網,看看當天的空氣質量,然后寫環保日記。
截至
“重慶地理條件不好,空氣中的污染物不易擴散,連續收獲這樣的藍天,真的太不容易了。”趙老意味深長地說。
其實,我市近年來收獲的不僅是逐年增加的“藍天”,還有三峽庫區水質總體保持穩定,各斷面穩定達到Ⅲ類水質;將提前完成“十一五”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減排任務等一大串環保成績。
保護環境優化經濟增長,追求綠色GDP
今年底,重鋼老廠將關停全部主要生產線。
昨日,重鋼退休職工李其勝推開窗戶,呼吸著清新的空氣,看著不遠處已幾近“廢墟”的舊廠房,心里有一種復雜的感受:減排和產能“兼得”嗎?
“當然可以。”重鋼有關負責人回答得很堅決。
經過新的環保生產設備的注入和生產工藝的改造,位于長壽新區的重鋼新的生產線,產能比原廠翻番,但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只有原來的40%,化學需氧量只有原來的8%!
“我們追求的是綠色的GDP。”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說,結合主城區“退二進三”、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我市全面實施“藍天”、“碧水”、“綠地”、“寧靜”環保四大行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
目前,全市已完成88戶企業的搬遷,它們平均年銷售收入由搬遷前的1.2億元增加到2.2億元。
“如今,全市第二產業實現了由重向輕的轉變。”有關專業人士分析道,以惠普、富士康等為代表的電子信息產業得到迅猛發展,特別是2009年,全市43個特色工業園區完成工業產值4096億元,比上一年增長了50.5%。
與此同時,我市還成立了排污權交易管理中心,在西部地區率先實行污染物排放權交易,首批交易金額800萬元,使我市的環境經濟政策試點邁出了新步伐。
環境準入,山城天更藍水更清
去年3月,浙江一位商人到渝西某縣投資,打算建一個食品加工廠,利用當地富余的水果生產果汁。加工廠占地面積不大,不僅能解決此前當地政府一直頭疼的水果銷路問題,還能幫助就業,一舉多得。
但當地政府最后還是委婉地拒絕了投資。因為這個加工廠的水污染排放高于當地的限值。
2008年,重慶市出臺了《工業項目環境準入規定》,將工業企業污染排放強度作為工業項目的準入條件之一,引導工業企業向園區集中,從源頭上控制污染排放和確保環境安全。
據統計,我市去年“不予受理、不予審批、暫緩審批”的各類項目136個,涉及資金188.1億元,否決了10個“兩高一資”、產能過剩和低水平重復建設項目。
除此之外,2000年以來,我市在全國率先實行區縣和市級部門黨政一把手環保實績考核制度。
對考核落后的區縣和部門主要負責人進行誡勉談話;對未完成目標任務的單位和領導,實行評優創先“環保一票否決制”,對所在地區實行區域限批。
目前,庫區水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長江、嘉陵江和烏江重慶段8個國控監測斷面水質、國控飲用水源地和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均全部滿足水域功能要求。次級河流水質滿足水域功能要求的斷面比例達到79%,長江出境斷面水質達到Ⅱ類水質標準。
創模,邁向建設生態文明的新階段
總投資700億元,完成六大主要任務,實施八大系列工程和2300多個項目,力爭到2012年,主城區全面達到國家要求的五大類26項指標要求,建成國家環境保護的模范城市———不久前,我市提出嶄新的奮斗目標。
“環保模范城市的創建不僅僅是保護環境,而是經濟社會和環境保護的高度協調發展,是城市檔次和市民生活品質的全面提升。”市創模辦有關人士如是說。
據介紹,在招商引資上,我市將嚴格環境準入,限制排放強度大的項目,遏制“兩高一資”產業發展,從嚴控制新污染,并加大落后產能淘汰力度,推進企業環保搬遷。
“同時,不斷拓寬排污權交易試點范圍,強化‘區域限批’制度,推進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更加有效地融合。保護環境優化經濟增長,”他信心百倍地說。
據介紹,主城區將進一步加快包括梁灘河在內的14條次級河流的綜合整治速度,區(縣)長還要簽訂責任書、立下軍令狀。對完不成任務的,市政府將問責并實行一票否決。
同時,將完善空氣質量預警機制,強化城市揚塵污染、燃煤及煙塵污染、機動車尾氣污染控制,積極開展人工增雨作業,確保2012年主城區空氣質量滿足優良的天數達到311天以上;讓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5%;改變城市環境“臟、亂、差”問題,提升城市的檔次和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