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部幾乎每年都要措辭嚴厲地“掛牌督辦”一批在環境方面嚴重違法亂紀的企業。這些企業多半都是知名企業或者納稅大戶,因此,消息發出之時,就是公眾引領翹盼之日,大家都在想,這一次,又能夠督辦出什么結果呢?
這不,2010年的“掛牌督辦”又開始了,7月6日,環境保護部在其部門網站上掛出顯赫的首批掛牌督辦新聞,督促全國各地的幾十家造紙企業盡快完成節能減排的承諾,以最好的成績迎接“十二五”規劃的到來。
被掛上牌子以示“國家級督辦”的企業,涉及了好多個省份,涉及很多城市,如果你不是當地的市民,估計你可能連這個企業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都難以置信。因此,盡管等著看好戲的媒體蜂擁而至,但是,很多人仍舊非常陌生,更多的人也不會對此有什么反應。
更困難的是掛牌督辦可能也無法讓企業生起些敬意。該生產的還在生產,該排放的還在排放,該銷售的還在銷售,該回款的還在回款,該上稅的還在上稅,該被地方勢力保護的還在被地方勢力保護。如果環境保護部門的掛牌督辦,換來的是又一次公眾的冷漠和企業的敷衍,那么,我們也許就該反思一下,是不是掛牌督辦的措施,還有可改進之處了?
可改進之處顯然是有的。在筆者看來,至少有幾處可以改進,以讓掛牌督辦更有效果。
首先是把牌子做得更多一些,做得更大一些。要掛在當地城市環保部門的門前,以督促環保部門的職工履行神圣的使命;要掛在當地政府的門前,以提醒當地政府可持續發展是更可貴的真理;要掛在企業的門前,以提示來往的路人,他目光所及的這家企業,正因為環境不達標而遭受社會的“質疑”;要掛在企業下游購買鏈條的訂貨單上,讓他們三思而后再行購買;要掛在各種大中小型商場的門口,告訴消費者,試著改變一下手中人民幣的流向,讓不環保的產品得不到市場的支持。
其次是把信息及時知會當地的民間環保組織。現在全國各地幾乎每個城市都有致力于保護當地環境的民間環保組織,他們的任務是集聚當地公眾的力量,幫助環保部門一起監督違法企業的環境改良進程。要做到這一點,最簡易的辦法就是信息公開,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委托當地民間環保組織作為社會第三方,隨時對違法企業的日常排放進行檢測和監督。民間環保組織需要做的事情也簡單,就是以公正之心、以透明之法,幫助企業把真實的整改情況如實地呈現在社會公眾面前。
有了前兩點,第三點也就順理成章了——環境保護部可以就此成立一個掛牌督辦消息通報室,定期匯總全國各地被掛牌督辦企業的表現,高頻率、高密度地向媒體和社會公布掛牌督辦的成績單;并針對企業的各色表現,隨時發布針對時況狀態的“應急預案”。在全民皆媒體,所有消息都在網上快速傳播的時代,制作專門的實情通報網頁,確定專門的新聞發言人,方便所有的人在任何時候都可以了解到這些“掛牌督辦”項目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成績缺點,應當是比較得民心、促公益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