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的發展,將人類推進到了從工業文明時代向生態文明時代轉折的時期。大力倡導低碳經濟,建設生態文明,成為這一時期的主旋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雖然我國還面臨著工業化和生態化的雙重任務,但未雨綢繆,大力推動低碳經濟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已經成為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之相應,在生活層面,倡導和踐行低碳生活,已成為每個公民在建設生態文明時代義不容辭的環保責任。
低碳生活是低碳經濟的社會基礎
■閱讀提示
低碳經濟是指在不影響經濟發展的前提下,盡可能減少溫室氣體和污染物排放,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人類能源利用的發展軌跡,就是一個從高碳時代逐步走向低碳時代的過程。發展低碳經濟是一場涉及生產模式、生活方式、觀念和國家權益的全球性革命。
低碳經濟是一個新的經濟、技術和社會體系,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其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調整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理念的根本性轉變,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邁向生態文明的又一重大進步。
低碳經濟作為一種經濟模式,包含3方面內涵。首先,低碳經濟是相對于基于碳密集能源生產方式和能源消費方式的高碳經濟而言的。因此,發展低碳經濟要降低單位能源消費量的碳排放量(即碳強度),通過碳捕捉、碳封存、碳蓄積等手段降低能源消費的碳強度,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長速度。其次,低碳經濟是相對于基于化石能源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而言的。因此,發展低碳經濟就要促進經濟增長與碳排放“脫鉤”,實現經濟與碳排放錯位增長(碳排放低增長、零增長乃至負增長)。第三,低碳經濟是相對于人為碳通量而言的,是要解決人為碳通量增加引發的地球生態圈碳失衡。因此,發展低碳經濟要改變高碳消費傾向,減少化石能源的消費量,實現低碳發展。因而,低碳經濟是一種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過渡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一種旨在修復地球生態圈碳失衡的人類自救行為。
低碳經濟包括低碳發展、低碳產業、低碳技術和低碳生活等領域,是指在不影響經濟發展的前提下,通過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降低能源和資源消耗,盡可能最大限度減少溫室氣體和污染物排放,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人類能源利用的發展軌跡,就是一個從高碳時代逐步走向低碳時代的過程。從第一代能源薪柴,到第二代能源煤炭,再到第三代能源石油、天然氣和核能,就是從不清潔到清潔、從低效到高效、從不可持續向可持續、從高碳經濟轉向低碳經濟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