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隸屬廣東省佛山市,面積1074平方公里,2008年常住人口208萬,流動人口105萬。近幾年,南海加快推進歷史性轉變,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環保新道路,始終堅持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將節能減排作為硬抓手,充分利用環境保護的倒逼機制,大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使得產業得到顯著提升,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實現了環境與經濟的雙贏。2007—2008年SO2、COD排放量年均降幅分別為13%和5%,萬元GDP能耗年均下降8%。南海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中表現搶眼,經濟發展一枝獨秀、逆勢飄紅,在珠三角地區經濟增速第一。
一、南海探索環保新道路的基本做法
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扎實推動節能減排工作,南海提出“為了更好地生活而發展”、“環境就是財富,環保就是民生”的發展戰略,在實施結構減排、優化產業結構、改善環境質量等方面,形成一系列新思路,采取一些新做法,積累不少新經驗。
(一)引導與倒逼并用,助推企業和諧轉型
南海充分運用污染減排的倒逼機制,積極采取落后產能退出辦法,在實施嚴格的地方準入標準和淘汰計劃同時,出臺“環保貢獻獎”、“轉型轉產獎”等經濟激勵或補償政策,引導重污染企業主動退出,大大降低企業關停的爭端和不穩定因素。僅2008年,區鎮兩級用于節能減排治污專項獎勵資金就達1.6億元。南海財政預計讓利和投入超過13億元,在產業轉型后土地使用確權及出讓、項目引進、轉型轉產投資等方面進行獎勵,通過優惠政策和資金杠桿助推企業轉型升級。退出補償機制的建立,加快了南海區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形成了重污染企業從“要我退”向“我要退”的局面。
(二)多管齊下,推動產業向環境友好型轉化
2009年,南海對污染相對集中、問題比較突出的區域,強力開展重點的、全方位的綜合治理,關閉44家企業,整治提升8家企業,SO2、COD分別削減7774噸和450噸。在不同功能的規模化園區實行統一供水、統一供汽、統一污水處理的“三統一”,推行產業配套發展、環境治理有保障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如西樵紡織產業基地實施“三統一”產業園區建設,使30多家印染企業互為關聯、互為產業鏈,減排5000噸COD,集聚了年產值達100億元的紡織、服裝及其關聯的上下游企業,有力推動西樵紡織業集群發展。
南海以“轉移企業而不是轉移污染”為原則,大力推進“雙轉移”(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通過配套政策資金、雙向服務、落實責任、創新工作方式等,使“雙轉移”成為優化南海環境、提升轉入地經濟、打造雙贏局面的有效手段。目前,已成功轉移企業109家,培訓、接收區內外勞動力分別達8000多人和43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