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由本報與北京司晶學堂、寧夏社科聯、寧夏中華愛國工程聯合會、寧夏澤達咨詢公司等單位共同主辦的“拯救青春”陽光行動寧夏行———“拉自己一把”“家庭實戰教育”大型教育演講會將于本月12-13日在寧夏人民會堂舉辦。《拯救青春》作者司晶、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王小丫及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等相關人士曾在北京出席參加本次活動新聞發布會。此次寧夏之行是司晶在西北地區的首次演講。本次活動的主題是:“呼吁‘精神環保’———撒生命的陽光,還孩子一片心靈藍天”,其目的是倡議全社會共同行動起來,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生命質量,將最簡單的家教智慧帶給老師、家長和孩子。
司晶女士是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函授大學兼職教授,中國《婚姻與家庭》雜志社專欄作者,家庭教育專家。二十年來,她以“為自己活僅有腳下方寸地,為別人活擁有頭上整個天”的博愛與責任,幫助成千上萬的孩子走出厭學、叛逆、早戀、沉迷網絡游戲等心理困惑,并通過著書立說、培訓、演講、咨詢等方式,幫助青少年告別雨季,走進陽光。在北京的新聞發布會上,司晶指出:精神污染遠比環境污染帶給人類的危害性更強,毀滅性更大。所以“精神環保”遠比自然環保更重要,更應該引起全民、全社會的高度重視。為此她提出“‘拯救青春’陽光行動”倡議,呼吁社會各界人士積極行動起來,提高青少年的生命質量,關注精神環保,為青少年健康成長營造良好氛圍;推廣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念,把人生的真知、成長的智慧帶給更多的老師、家長和孩子。
在上海:令浦東企業家震撼、令浦東人流淚
2005年6月,司晶在上海華都大廈30層樓的會議廳開始了她上海之行的第二場演講。來自上海成浦集團的全體員工圍坐在司晶周圍,作為上海著名的擁有若干企業集團和數十家成員企業和駐外機構的企業聯合體的員工,他們工作的緊張和業務的繁重從不斷響起的手機聲就可略見一斑。然而,當司晶展開她的演講之后,整個會場便漸漸無聲,司晶那種不甘命運驅使,以重殘之軀進行抗爭和自強奮斗的精神強烈地吸引著他們,其中有許多員工為司晶的經歷流下了眼淚。尤其是司晶這個本來需要人呵護和照顧的人卻不僅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而且還以種種方式激勵他人,她的精神更是震撼了他們的心靈。在將近兩個小時的演講過后,依舊不愿離去的成浦員工和領導又向司晶提出了許多問題,直到演講會的主持人不得不說:“請為司晶老師的身體考慮”時,他們才戀戀不舍地離去……
在上海,司晶應浦東區宣傳部、團市委的強烈要求而打破計劃,專門為浦東新區優秀工作者和機關干部進行了演講,聽完演講后許多人流著眼淚握著她的手說:“您的精神真是太難得了。”參加這次演講的有浦東區勞模、杰出青年、“三八”紅旗手和優秀企業家等600多人,在兩個多小時的演講中,有許多人被她的奮斗經歷感動得流下了眼淚。演講一結束,就有許多聽眾涌向司晶,他們也像那些熱血沸騰的學生一樣將手中的書本遞向司晶,紛紛請她簽名并圍在她的身邊與她合影,還有人一遍遍地向她詢問心理咨詢所的地址和電話。一位淚流滿面的社區工作者緊緊握住司晶的手說:“我們在社區工作的人,大多是下崗職工。聽了您的演講,我很受啟發,我再也不會想自己過去的怎樣,我要正視現實,重新開始!”還有一位男同志神情堅定地說:“以后我再也不會為下崗而緊張、憂愁了,我有健康之軀,我要用雙手來創建新生活……”
寫給家長:讓孩子成為你的朋友
司晶愛孩子,更理解家長。她永遠也不會忘記,那一個又一個伴隨著嘆息和淚水走進她家的家長朋友們。他們因孩子的厭學、早戀、叛逆、網迷、人際關系障礙及適應能力差等問題而束手無策。他們痛苦、無助、有的甚至是悲觀絕望。記得有一個家長帶著孩子從遙遠的南方坐著飛機來找司晶,一進屋就拉著她的手泣不成聲地說:“司老師,救救我的孩子吧,他要是完了我也就完了……”他們絕望的呼聲告訴人們:孩子是他的一切,他們無法接受和面對孩子的失敗與毀滅。許多的家長朋友通過報刊雜志和新聞媒體等各種渠道了解到她,就從全國各地涌到我這里來。二十幾年來不知有多少孩子家長的眼淚浸透了司晶的心,也喚起了她強烈的責任感。[page]
然而因為身體等諸多因素的限制,她無法與太多的一籌莫展的家長的力量合二為一,只能通過寫書和巡回演講選幾個典型案例來剖析一些孩子們普遍存在的問題。也許我們的孩子還沒有司晶老師所講得那么嚴重,但掌握孩子現在的心理,引導他們的行為并與他們成為朋友,總比臨時“救火”有效得多。司晶說,許多“典型性”都是由“普遍性”演化而來的,治病不如防病,防病不如沒病,防患未然是最明智的選擇。不知多少家長留下這種遺憾:如果我早一點明白這些道理,我的孩子決不會這樣啊!
來自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的統計資料表明:近年來,青少年犯罪總數已經占到了全國刑事犯罪總數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歲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總數的70%以上。教育專家分析,心理上的狹隘自私惟己獨尊,好占上風是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內因,而不良社會環境的熏染,錯誤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則是不容忽視的外因。馬加爵匆匆走完了從農村孩子到大學生到殺人犯的人生歷程,他的叛逆行為是極度理智喪失的超乎尋常的個別現象,不具有典型性。但他引發的叛逆行為和叛逆心理則在青少年中帶有典型性和普遍性,值得教育工作者、家長和全社會的重視。這就是馬加爵事件對我國的青少年教育具有的深刻提示!
我們的孩子最初都是身心健康的好孩子,可為什么許多家長傾其所有想讓孩子的成長伴隨著快樂健康,而他們使出全身解數得到的結果卻是相反的呢?孩子的抱怨和叛逆讓許多家長陷入了極度的煩惱和困惑之中難以自拔。
二十多年與孩子和家長們相伴走出灰暗人生的經驗使司晶明白,教育孩子不是打罵,更不是生搬硬套那刻板的道理。每一個孩子都膩煩“道理”,因為他們生下來聽到的就是千篇一律的道理。許多孩子就因為聽的道理太多才產生叛逆,與家長的要求背道而馳。最高明的教育是不留痕跡的教育,是自然狀態下的一種潤物細無聲地影響。父母的性格修養及感情是否和睦,家長人生價值觀的偏差,甚至不經意的一句話都可能使孩子心靈受到扭曲和傷害。也許您會說,我們不都聽道理長大的嗎?時代不同了,孩子思想濃度、精神需求和成熟的程度已超出我們想像的范疇,我們稍不留神就可能被遠遠地拋在后面,因而我們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長,才有可能和孩子同步發展。
司晶說,只要我們肯謙卑下來接受孩子做我們的老師,孩子必然會成為我們的朋友。
關于孩子:差生、早戀和性
呂強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小學學習一直很好,爸爸媽媽對他的期望也很高,希望他將來考上名牌大學。上中學以后,科目多了壓力也大了,他的學習成績開始下降,于是他被家長、老師同學判定為“差生”。從此他開始自暴自棄,離家出走、上網玩游戲、賭博……爸爸罵他“窩囊廢”,媽媽說他“沒出息”,老師找他“訓話”,他心灰意冷,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他不敢回家,害怕爸爸的棍棒,別無選擇之際他選擇了四處流浪,甚至想到了死……在司晶的幫助下家長改變了態度,他重拾自信走出了陰影。家長激動地對司晶說:“想想挺后怕的……真是太謝謝你了,司老師!”據不完全統計,我國中小學生大約有三個億,最保守估計也有5000萬所謂的差生。他們在不同程度上承受著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多重壓力。歧視和白眼使他們消極自卑、悲觀失望、自暴自棄。由于心理壓力過重患上焦慮癥、憂郁癥、強迫癥、精神分裂癥等各種心理疾病的孩子越來越多,嚴重影響著少年的身心健康和人生價值觀。青少年自殺的數字逐年上升,青少年犯罪率也居高不下,而那些走向犯罪的孩子多半是被學校和家長“拍死”的“差生”。有的案例怵目驚心。
甜甜是一個高中生,天生麗質,聰明伶俐。由于過早地涉足男女之情,小小年紀的她竟然和六個男人發生性關系。由于男人們的爭風吃醋,她和家人的安全受到了極大威脅。終于學校開除了她,一貫對她十分嬌慣的媽媽也忍無可忍地拿起了棍子,一氣之下說出“像你這樣不要臉的東西死了省心”的話。家長的打罵,同學和老師的白眼讓她認定自己就是一種下賤的“壞女孩”,“下賤”的壞女孩沒人理,只有去找“下賤的男孩”,最后發展到夜不歸宿,懷孕打胎,最后連自己也看不起自己。她絕望了,她感到走投無路了,她想到了自殺……家長沒有想過,孩子有今天他們應負有什么樣的責任?司晶老師認為,因為早戀一直以來是家庭和學校持否定態度的事情,所以孩子們一旦早戀壓力就非常大,一旦越軌便自我認定是一種恥辱,哪里還敢和家長說,更不敢告訴老師或同學。人在經歷情感波瀾的時候,最大的愿望就是和一個最親近最信任的人傾訴,尤其是女孩子。如果甜甜在第一次和男孩子親密接觸的時候能坦然地沒有任何壓力和顧慮地告訴家長,能得到家長和老師及時的引導、關愛和理解、幫助和體貼,她絕不可能走得那么遠,滑得那么深,把自己害得那么慘,給家庭造成那么大的傷害,給學校老師和同學們帶來那么大的煩惱和麻煩,甚至給社會造成不穩定的因素。[page]
然而恰恰相反,在她深陷情網,最迷茫無助的時候,她最害怕面對的是給她壓力最大卻對她最親最有義務和責任幫她的家長和老師,以至釀成了如此的悲劇。所以,加強中小學包括大中專學校學生的情愛與性教育,轉變傳統的情愛與性愛的觀念,是關系到一代年輕人身心健康的頭等大事。
“拉自己一把”、“拯救青春”是司晶一聲振聾發聵的吶喊,是一句觸及人心靈深處的責問,也是在當下的社會環境和教育體制下一個值得企業家及為人父母和師長者深思的命題。
(咨詢電話:0951-6023068 6027608 13995209086)
《拯救青春》助您精神環保
“司老師,我要馬上見您!”“你是咨詢吧?”“我要立即見您,否則就沒有機會了……”“什么事啊,這么急?”“我要殺———人!”
殺人的“殺”拖得又長又狠,我一下子意識到問題沒那么簡單……
以上的文字來自司晶撰寫的《拯救青春》(父母版)一書的咨詢手記三———《一個眉清目秀的女孩要殺老師》。在司晶的開導及多方努力下,這個女孩解開了心結,放下了即將舉起的刀。
在《拯救青春》中,集中的是15位中學生發人深省的真實故事,濃縮了中學生因早戀、厭學、人際、家庭等各種因素而消極絕望的案例。盡管一些故事在我們看來過于極端,但這些被放大了的學生問題卻能夠折射出每個人在成長中遇到的困惑。司晶從自己20年心理咨詢的工作經歷中,篩選出這15個故事的目的并不在于滿足讀者的獵奇心理。與一般傾訴類書籍不同的是,司晶在每個故事的后面都加上了理性的“個案分析”,它深刻解析了問題出現的原因,并為家長們指明了解決的方向。(裴艷)
《拉自己一把》讓你走近司晶
一個從來沒上過學的人何以3次震撼北大講壇?
一個17歲才識字的人是怎么撰寫出數百萬字作品的?
一個歷經70余次手術、僅靠體內3根鋼棍支撐身軀的人何以巡回演講400余場?
——在司晶所著的自傳體式心靈勵志作品《拉自己一把》中,為你提供了問題的答案。
《拉自己一把》有兩個部分,上篇“沒有足跡的路”向讀者傾訴了司晶人生中一個又一個傷痛,下篇的“生命對話錄”講述了關于男人、關于死亡、關于權力、關于中學生、關于大學生、關于女人的故事。在司晶的自傳部分,讀者看到的不僅僅是她的苦難,大家感受到更多的是司晶的自救意識和提升生命質量的毅力和能力。《拉自己一把》的下篇,讀者看到的是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的人正在經歷,或者可能即將經歷的,來自情感、事業、學業、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問題。在每個案例后,有司晶非常真誠的感言。從中,讀者可以感受到司晶的智慧、善良、積極、理性和責任心,它是司晶的心靈自傳。(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