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央提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西部各地到處是一片搶抓機遇、大干快上的喜人局面。對于困難重重的我國陶瓷業既充滿了機遇,更有不凡的大手筆,資產轉移、布局調整、“東陶西進”已成為陶瓷行業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和新的商機。廣東的新美陶瓷集團、新中源陶瓷搶灘西部,重慶四維、四川白塔正蒸蒸日上。川、渝已成為我國西部無可非議的“西部瓷都”。 然而,在這場大開發的戰略中,西部人又一次錯失了發展的機遇,而且更加感受到了發展的艱難和生存的危機。特別是大西北,版圖面積占到我國的1/3,而且各類非金屬礦產資源非常豐富,能源、勞動力價格便宜,市場廣闊,發展陶瓷工業應該說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面對“東陶西進”的滾滾熱潮,西部人焦灼而又無奈。放眼西北陶瓷五省(區),曾經名噪一時的咸陽陶瓷廠早已關門停產,甘肅隴海陶瓷有限責任公司后來居上,發展成為西北最大的墻地磚生產企業,但只有年產300萬平方米的生產能力。而衛生陶瓷只有新疆天山一家年產40萬件中高檔生產線,其規模、其市場占有率、其知名度、其效益與陶瓷強省(區)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西部大開發,為西部陶瓷工業發展提供了一次絕好的發展機遇。回首千禧年,我們不難發現,這種機遇在四川人手里,在重慶人手里,在夾江人手里。雖然機遇對西部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但西部人卻沒有抓住。去年以來,川、渝陶瓷業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在各種媒體大力發布招商信息,全方位開展宣傳攻勢,地方政府多次組團前往南國瓷都招商引資,一系列優惠政策相繼出臺,這些實實在在的工作,都不能不令在夾縫中尋求出路的沿海地區投資者怦然心動。而反觀西北五省(區),在這方面顯得遲鈍而又滯后。一位曾到蘭州尋求發展商機的客商曾不無感慨地說:“西部大開發是西部不熱東部熱,西人不急東人急。” 難道西部陶瓷業會坐以待斃?西部人當然不答應。那么,西部陶瓷業出路又在何方呢?第一要抓住機遇,加強與東部陶瓷大省、強省的合作,注重盤活現有的存量資產,使目前正在沉睡的生產線盡快啟動起來。當然,這種合作要建立在真誠、公平的基礎上,對西北人而言,更要深刻地領會和貫徹執行。第二,遵照國家產業政策,在西北五省(區)合理布局,在現有陶瓷企業的基礎上,重點新建或擴建數家規模大、技術含量高、產品檔次高、市場前景廣闊的陶瓷企業,以點帶面,推動西部陶瓷業的快速發展,堅決杜絕那種低水平的重復建設。第三,重點發展商貿、流通和市場建設。陶瓷行業、制造業能賺錢,商貿流通領域也能賺錢。尤其是去年以來,許多生產廠家賠本銷售,紛紛讓利給經銷商,這為西部陶瓷市場提供了二次創業的發展機遇。蘭州市位于西北五省(區)中心,“坐中聯四”,地理優勢十分突出,自古以來就是古絲綢之路上重要的商埠中心,被譽為東部陶瓷進軍西北的集散地和“橋頭堡”,目前已建成西固、荔晶、黃河、雁灘等眾多陶瓷批發市場,影響廣泛,效益顯著。新疆華凌建材城,更匯集了國內外眾多知名陶瓷企業的產品,是我國西北最大的陶瓷集散地,也是聯結歐亞大陸的重要“橋梁”,它的建成在西部大開發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為我國陶瓷產品走向西亞和歐洲各國打造了又一艘“航空母艦”。第四,充分利用自己獨特的地理優勢和科技優勢,比如西北的資源、市場和咸陽陶瓷研究所先進的行業領先技術與雄厚的科研力量,大打優勢牌,力爭使西部陶瓷工業在新的世紀有所突破、有所發展,逐步縮小和東部陶瓷大省的差距。這既是西部大開發的初衷,也是西部人現實而又迫切的愿望,更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和要求。
環保 環保新聞 環保信息
上一篇:
隨意別致的陶瓷馬賽克
上一篇:
廣州花都陶瓷--現代建筑和家居裝修的理想材料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