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陶瓷產品放射性問題引起了消費者的極大關注。有關專家認為, 陶瓷產品在建筑裝飾中的使用率高達40%,對其進行放射性檢驗十分必要。近期中央電視臺播發了一條消息:沈陽市一戶居民因為家庭使用的陶瓷潔具有放射性污染,造成父子兩人患上鼻癌。一時間,陶瓷產品放射性問題成為消費者和業內關注的熱點。原國家輕工局陶瓷質量監督檢測廣州站高工陳憲章認為,用于生產陶瓷產品的礦物原料因其地質歷史和形成條件不同,或多或少會存在鐳、釷、鉀同位素(k40)等放射性元素。特別是建筑陶瓷表面的一層“釉料”中,可能含有放射性較高的釷元素。雖然陶瓷產品的燒成溫度大多在1100℃ 至1300℃,但并不能消除這些物質的放射性。據介紹,礦物原料中的放射性元素含量少且分散,在少數情況下,這些放射性元素會富集在一些巖石和土壤中。企業在加工時如果沒有進行放射性檢測,就可能將富含放射性元素的原料加工成陶瓷產品,從而對使用者的身體造成一定危害。廣東省陶瓷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站長張建洪指出,人體對在陶瓷、玻璃等建筑材料中存在的放射性物質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一般不會造成大的傷害,不必因某一突發事件而產生恐慌或以偏概全。但石頭類原材料含放射性元素的機率的確高于田泥和表層土,對陶瓷產品進行放射性檢測十分必要。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在1986年就頒布了《建筑材料放射衛生防護標準》,其目的是限制建筑材料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比活度,有效控制室內輻射水平和氡濃度。去年1月31日該局又修訂了這一標準,并按用途增加了分類管理的限制標準。新頒布的標準對質量小于8克/平方厘米的建筑材料限制要求作了適當的調整,建筑陶瓷作為建筑材料的一種,亦納入了該標準的管制范圍。為使陶瓷產業向健康
環保的方向發展,消除人們對陶瓷產品放射性產生的疑慮和恐慌心理,有關專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一是加強行業監管力度,制定規范化的管理制度。國家最新頒布的《建筑材料放射衛生防護標準》雖然制定了建陶放射性安全檢測標準,但是“有標可循、違標難究” 的現象卻始終困擾著陶瓷業的發展。專家建議有關部門盡快制定陶瓷產品放射性衛生防護強制性檢測監管條例,使對陶瓷制品的監管盡快走上系統化和規范化道路。二是加強對原材料的放射性檢驗,從源頭上杜絕產品放射性物質超標的現象。目前,國內陶瓷企業進行原料放射性檢測一般都是應客戶的要求或自愿行為,一些規模較小的私營企業,或缺乏這種安全意識,或出于利益方面的考慮,沒有對原料進行質檢,因而不排除產品存在放射性危害的可能性。專家建議企業提高陶瓷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的透明度,公開產品質檢報告和調查結果,積極配合市場監管制度的建立。三是加強對流通領域的管理。銷售商應要求企業提供每一批產品的放射性檢驗報告,對不達標產品堅決拒之門外,對合格產品也應在銷售中明確標示出放射性分屬等級,便于消費者根據其使用范圍購買。專家同時建議有關部門作出硬性規定,對礦物原料生產的建材產品實行放射性分類標示銷售。 編輯:俞文
環保 環保新聞 環保信息
上一篇:
高檔陶瓷生產基地落戶綿陽
上一篇:
四維陶瓷有望大出口中東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