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成玉今年60歲。4月8日,已到“花甲之年”的他,由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下簡稱“中海油”)董事長變成了中國石油(601857)化工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石化”)黨組書記、董事長。然而,剛一上任,他就要面對全社會對中石化的“討伐”。
4月11日,網上出現一篇題為《中石化廣東石油分公司總經理魯廣余揮霍巨額公款觸目驚心》的帖子,揭露了魯廣余等人用公款購買168萬元“天價酒”的內幕。一時間,本就因高油價而飽受非議的中石化,被推上了風口浪尖。有網友指責說,這家石油巨頭“一邊拿著國家補貼,一邊公款吃喝,一邊拉高油價魚肉百姓”。傅成玉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這次工作調動,竟然成了“臨危受命”。毫無疑問,他現在要做的是:查清中石化還有多少亂相,并出臺強有力的整治方案。
丑聞不斷的石油巨頭
中石化是國家獨資設立的國有公司。1998年7月,中央在原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的基礎上,注資上千億元,組建了這家特大型石化企業集團。隨著國內成品油市場的逐步放開,中石化不斷引入外資(接近20%),成為中國最大的煉油廠商,獨攬內地60%的成品油市場。2010年,美國《財富》雜志評選的“世界500強”中,中石化以年營業收入1875億美元(約合1.2萬億元人民幣)的業績位列第七,一度被視為“中國的驕傲”。
然而,伴隨著光環和驕傲,這家石油企業也引出了不少爭議。
自成立以來,中石化因壟斷市場而取得的成績,屢屢遭人詬病。2009年,中石化不斷抬高成品油價格,甚至出現“一月兩漲價”的現象。面對質疑,中石化高層拿出一組中美油價對比數據,稱“中國油價并不高”。對此,有專家指出,中國國民人均收入不足美國的1/10,中石化這么比較,“簡直是不可理喻”。
在社會上還在爭論油價問題時,中石化“天價吊燈事件”曝光。2009年7月13日,一位網友發帖稱,他的幾位朋友去耗資數十億建造的中石化大樓參觀,其間,接待人員讓大家猜大堂屋頂那盞吊燈的價格。有人說是8000,有人說是1萬。接待人員揭曉的答案讓所有人吃了一驚“再加10倍也不夠!1200多萬!”當時,中石化剛剛公布2008年的虧損額1144億元。照此計算,這家石油巨頭也就是虧了9533個吊燈而已!中石化高喊“虧損嚴重”的同時,又如此奢侈,頓時成為社會輿論指責的焦點。
就在“天價吊燈事件”曝光兩天后,一起嚴重的腐敗案件,將中石化推入了更深的漩渦。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一審認定,原中石化董事長陳同海受賄罪成立,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行。陳同海的受賄金額高達2億元,每月公款吃喝的花費高達120多萬元,相當于每天就要花4萬多元公款。
然而,中石化似乎不愿接受外界的批評。今年4月的“天價酒事件”曝光后,中石化廣東石油分公司曾連續開了3次會,討論的不是怎樣整治,而是挖透露消息的“內鬼”,并統一口徑欺瞞媒體。幾天后,北京媒體又透露,位于北京順義區的“和園景逸大酒店”,是中石化投資8億元興建的。
傅成玉在這個時候上任,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媒體見面會上的首秀
4月25日,中石化組織了一場媒體見面會。傅成玉第一次以中石化老總的身份出現在媒體面前。他的身邊是中石化總裁王天普、紀檢組組長王作然、副總經理李春光。據透露,“四大人物”同時現身媒體見面會,在中石化歷史上尚屬首次,足見其領導層對此事的重視。面對眾多記者,傅成玉的發言擲地有聲,但難掩疲憊。據記者了解,傅成玉來到中石化后,每天都會工作到深夜。接踵而來的“敏感事件”,無疑分散了他不少精力。
傅成玉首先公布了集團內部的調查結果:“廣東石油分公司總經理魯廣余嚴重違反"三重一大"決策制度和企業內控制度,個人決定、私下違規購買高檔酒,嚴重損害了中石化形象,造成惡劣影響,個人負有直接責任。黨組決定免去魯廣余總經理職務,降職使用。對其給予經濟處罰,對已消費的13.11萬元紅酒費用,由其個人承擔。” 接著,他補充說:“集團任何人都不能游離于制度管理之外,任何人都不允許做出傷害國家利益、人民利益和公司利益的事,任何領導干部都不能違規違紀、破壞制度,都必須接受社會公眾和全體干部員工的監督。要求各部門、各單位認真吸取此次事件的深刻教訓,自查自糾,不限領域,不限具體內容,只要發現有做得不合適的地方,立即整改。”對于未來會不會出現第二個“魯廣余”,傅成玉表示:“在當前法制不健全、公司制度建設有待完善的情況下,我不能保證不再出現這種人,但一旦出現就一定按法規進行處罰。”
其實,“天價酒事件”曝光3天后,傅成玉就派調查組去了廣州,反復進行調查。他的這一舉措,得到了一些業內人士的肯定。在4月25日的媒體見面會上,傅成玉態度誠懇地承認,中石化廣東石油分公司確有隱瞞真相和清查“內鬼”的行為。但還是有媒體指出,傅成玉只是查辦了魯廣余的“天價酒”問題,對他為妻子設空崗白領工資等事未予追究。
此外,參加媒體見面會的記者,還將中石化一直以來存在的幾大爭議,拋給了這位新任老總。
第一,中石化是否是油價猛漲的幕后推手。傅成玉回應道:“按照現在的國際油價,中石化每煉一桶油,都虧損20美元(約合130元人民幣)。現在原油110美元/桶(約合714元人民幣),但政府調價在90美元/桶(約合584元人民幣)左右,所以我們每桶都會虧損。”
第二,國企拿著政府的補貼,卻“不干事”。對此,傅成玉說:“國家對國企的補貼并沒有外界想象的那么高。整個社會輿論很多時候對國企是不滿意的,這里有很多合理成分,也有不合理的。在當前,我國既走市場機制又受到行政制約,肯定有大家不理解的地方,但我們國家要迅速壯大,沒有這種制度安排不行。”
第三,“哭窮”的國企是不是真的虧損?傅成玉給出的答案是:“我沒來中石化之前,總聽媒體說,你們老哭窮,老虧損。不在行業內不一定全清楚。對于國企,中央財政不出錢投資,國企每一分錢都要向市場和銀行拿,利潤大投資也大。作為上市公司,我們還要向股東負責,保證股東有回報。”
在回答了幾個問題后,因另有公務,傅成玉離開了。不過,“燙手山芋”并沒有離開他。
“傅式改造”
1951年6月,傅成玉出生于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訥河縣的一個普通人家。對于童年,他記得最清楚的就是“吃冰”。“我是東北人,小時候趕上了全國最窮的時候,大家的生活都很苦。冬天特別餓的時候,我們沒有東西吃,就只有吃冰塊。慢慢地,這成了我的一個愛好。”因為家里太窮,傅成玉上到初二就退學了。不過,他自學了中學的課程。后來,他被推選為工農兵大學生,進入東北石油學院(現位于黑龍江省大慶市的東北石油大學)學習。在學校里,他一直是骨干。
大學畢業后,傅成玉被分到大慶油田勘探指揮部。熟悉能源開采 行業的人都知道,這是油田里最艱苦的工作。傅成玉說,那時候,他的生活和工作就是“撈沙”,而且是整整7年。
1982年,國務院決定成立中海油。傅成玉第一批被選中,成為這家公司的一員。兩年后,作為能力突出的青年業務干部,他被送到石油部技術培訓班接受培訓,后來又被公派到美國南加州大學學習,取得石油工程碩士學位。
學成歸國后,傅成玉憑借流利的英語和海外游學的經歷,參與了中海油與很多跨國公司的合作。不久,他被提拔為中海油南海東部公司副總經理。1995年,傅成玉受命加盟合作伙伴美國菲利普斯石油公司,擔任中國區業務副總裁兼西江油田總經理。其間,他見識了真正的市場化運作和現代企業管理制度。4年后,重回中海油出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時,他對市場和企業管理的認識,已是今非昔比。2003年,傅成玉出任中海油總經理,隨即開始了對其長達8年的“傅式改造”。
當時的中海油“久病纏身”。首先,它的產業結構過于單一,產業鏈很短從海底開采出來石油和天然氣,只賣給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個客戶。其次,中海油所開采原油和天然氣的比例嚴重失調,天然氣業務甚至可以忽略不計。為此,傅成玉決定:第一,中海油的競爭對手不是中石油和中石化,而是國外市場;第二,中海油要注重效益,而不是規模;第三,中海油要實現產品差異化,業務要均衡發展。在他的推動下,從2003年到2009年,中海油的下游產業中海殼牌南海石化項目投產。這使得中海油不再困守大海,開始走上陸地,成為一家綜合型的能源集團。這6年,中海油的總產量增長了38%。
傅成玉也經歷過一次讓他刻骨銘心的“失敗”。2004年年末,他決定動用185億美元(約合1200億元人民幣)巨資,收購世界第九大石油公司美國優尼科。當時,優尼科的規模是中海油的數倍。世界五大石油巨頭(埃克森美孚、殼牌、英國石油、雪佛龍、道達爾)都不敢染指,傅成玉卻大膽地出手了。結果,因為美國政府的干預,這項收購行動以失敗告終。不過,其影響一直持續到現在。香港媒體曾評價說:“這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戰爭,但中海油告訴了全球,自己是世界級的跨國公司。”此事讓中海油的市值飆升70億美元(約合454億元人民幣),傅成玉據此成為美國《時代》周刊當年的“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人物”。傅成玉很喜歡講這樣一個故事:收購優尼科失敗后,中海油的一位員工去歐洲出差,忙完公務才去一家中餐館吃飯。但當時餐館已經打烊。無論這位員工怎么解釋,餐館的華人老板都不予理會。后來,他介紹了自己的身份。老板聽罷連忙說:“你是要收購優尼科的中海油的員工?好,我們現在就開伙做飯。”
據知情人士透露,中海油當時之所以“猛攻”優尼科,除了因為傅成玉的國際視野,還因為當時有消息稱,中央計劃把中海油并入中石油或中石化。為了保住公司,中海油領導班子于是進行海外并購,擴大影響,“以攻代守”。
中海油最終“存活”了下來,但此次收購行動失敗對傅成玉造成了一定的“打擊”。據透露,此后幾年,他變得非常謹慎,“做事猶豫不決”。不過,此時的中海油,已在“傅式改造”下變得更加健康。比如,其內部取消了行政職稱(處長等)稱呼,代以企業職稱(運營總監等)。傅成玉主政的8年,中海油的總資產增長了3.4倍,凈資產增長了3.7倍,銷售收入增長了3.1倍。
急需整治三大問題
業內人士分析,這次中央選擇傅成玉掌舵中石化,是看中了他的行業經驗和國際視野。這些都是中石化急需的。那么,他能將中石化改造成一個健康的企業嗎?這得看他能否解決中石化的諸多深層問題。
首先是經營方面的問題。目前,中石化存在三大經營“短板”:第一,模式單一,成本過高,業務擴大的同時伴隨著風險。中石化的主業是陸地煉油,基本不涉及陸地和海上石油的開采、勘探。由于目前國內資源有限,中石化要想進一步拓展業務,勢必要走向海外。然而,在虧損1000多億元的情況下,傅成玉要想讓中石化走出國門,資金和風險問題都不小。第二,競爭力不足。由于不參與石油勘探和開采,中石化不得不依靠中石油和中海油提供原油和天然氣。有關數據顯示,2010年,中石油原油產量是中石化的2.6倍,天然氣產量是中石化的5倍多。第三,資源和運營手段匱乏。2010年,我國對進口原油的依存度已超過50%的“警戒線”,達到55%。油氣資源緊缺困擾著中石化等諸多國內企業。業內人士認為,未來10年,中石化的原油需求將大大超過供給。
其次是管理方面的問題。專家認為,在中石化內部推行國際化改造,很對路,但實施起來并不容易,因為積重難返。從近年來中石化出現的“天價吊燈”、“天價酒”等諸多問題看,“奢侈作風”已成為其頑疾之一。傅成玉曾說:“我們最大的能源就是節約。”要改變現狀,他可以借鑒之前在中海油推行的“節約主義”。他的“節約主義”,不是從企業的經營開支中省錢,而是從行政開支和人員費用上下手。例如,中海油員工出差時不住五星級酒店,傅成玉出差時不坐頭等艙。他原本想在5年內節省5億元開支,結果3年內就完成了任務。然而,中海油和中石化畢竟不同。一位熟悉中石化的業內人士認為,一旦傅成玉在中石化推行“節約主義”,雖然可以一定程度上遏制奢侈問題,但也可能導致總部和各子公司在日常管理上產生分歧。總而言之,未來如何避免中石化再次出現“天價酒事件”,對傅成玉來說是一大考驗。
第三是士氣問題。目前,受腐敗和奢侈丑聞的打擊,中石化內部士氣低落,急需一些提振士氣的措施加以刺激。諳熟現代企業管理的傅成玉不可能無視這一點。然而,恢復員工的信心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較長的時間。
權力壟斷害了國企
分析人士指出,傅成玉現在幾乎成了一個符號外界希望他能讓中石化成為一個真正讓老百姓喜愛的企業;中石化內部的多數人,則期待他能將這家國企打造成一個形象好、收益好的健康企業。可以說,人們在他身上寄托的希望,既體現了外界對一些國企的不滿,也反映了社會上迫切要求國企真正為國、為民著想的愿望。
相關數據顯示,目前,上市央企的平均總資產收益率為5.3%,比民企低了1.1%;而一些地方國企的收益率僅為4%。與此同時,國企卻不斷暴露出管理和作風問題。這不僅讓百姓對它們的印象大打折扣,也丑化了中國企業在國際上的形象。就在中石化原董事長陳同海被判刑5個月后,中國移動公司原黨委書記、副總經理張春江,也因經濟問題被調查。2011年,鐵道部原部長劉志軍等人相繼“落馬”。中央黨校教授林喆告訴記者:“這些問題的出現,主要是由國企權力過大、管理者獨斷專行,以及缺乏真正有效的監督所造成的,當然也有一定的歷史原因。”林喆介紹,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為了促進國企改革,中央推行“放權讓利”以及“廠長負責制”。這一方面整合了相關資源,同時也使國企內部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權力。從那時起,國企內部的經濟違法事件就不斷出現。如今,中國的大多數國有企業依舊沒有建立起現代企業管理制度,運行機制依舊是“大一統”和“金字塔形”。人們只知道,在國企工作就是端“鐵飯碗”,在國企當管理者是“肥差”,卻忽略了企業工會和職工代表大會等渠道的監督作用。機制不完善,腐敗奢侈之風難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