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達55.2%首次超過美國 業內專家支招
綜合新華社報道
工信部近日披露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達55.2%,已超過美國(53.5%)。
對進口原油的過度依賴,被業界稱為“石油魔咒”。工信部的數據表明,在美國著力擺脫“石油魔咒”之際,我國卻陷入“魔咒”之中。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周大地、中石油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廖永遠等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應該擴大天然氣消費,以擺脫我國對石油的過度依賴,破解“石油魔咒”。
石油對外依存度逐年擴大
據了解,最早把國家對進口原油過度依賴稱為“石油魔咒”的,是前美國白宮能源安全顧問戴維·桑德羅。近年來,美國為擺脫“石油魔咒”實施了包括提高國內石油產量、擴大天然氣消費、提高機動車能源利用效率以及鼓勵新能源開發等多項舉措。
我國能源專家周大地告訴記者,2007年美國原油對外依存度為67%,2008年降為65.79%,2009年降至61.5%,2010年微升至62.7%,今年前5個月又降至53.5%。美國總統奧巴馬在華盛頓喬治敦大學演講時甚至宣稱,未來10年美國將把石油進口量再削減1/3。
與美國相反,我國近年來石油消費比例快速上升,石油對外依存度逐年擴大。有數據顯示,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2007年為49%,2008年突破50%,2009年達到53%,2010年達55%,今年1至5月則升至55.2%。有機構預測,2020年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將超過60%。
應提高天然氣消費比重
我國如何破解“石油魔咒”?業內專家給出的答案是:借鑒美國的做法,提高天然氣消費比重,以此降低對石油特別是進口石油的過度依賴。
據了解,作為中國最大的油氣供應商,中石油率先啟動“氣壯中國”戰略。中石化、中海油等國內能源巨頭紛紛參與進來。一項以擴大天然氣消費為內容的規模宏大的石油替代計劃開始全面實施,并成為我國破解“石油魔咒”的現實選擇。
“2004年10月1日,中石油西氣東輸一線的建成投產,標志著"氣壯中國"戰略的開啟。”廖永遠說,隨后陜京二線、陜京三線、澀寧蘭復線、江蘇LNG接收站、西氣東輸二線等相繼建成投產。如今,一張總長度近4萬公里覆蓋27個省市區及香港特區的全國天然氣管網基本形成。按照國家整體戰略要求,中石油下一步還將啟動西氣東輸三線、四線以及陜京四線、五線等管道工程。
中石化、中海油等國內油氣供應商也全面跟進,加大天然氣業務板塊的投入和開發,特別是中石化“川氣東送”項目的建成投產,為擴大我國天然氣消費注入了新動力(310328,基金吧)。與此同時,以河北新奧集團為代表的民營資本也加快城市天然氣管網建設步伐。中國開始形成以中石油、中石化等能源巨頭為主導、眾多民營資本參與的天然氣發展格局。
廖永遠說,盡管與美國等國家相比,我國天然氣消費比例還很低,但不斷推進的“氣壯中國”戰略,對我國擺脫“石油魔咒”至關重要,同時對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經濟轉型意義重大。他說,天然氣作為清潔高效能源,1立方米熱值為8500大卡以上,是焦爐煤氣的兩倍多,相當于93號汽油熱值的1.17倍。而且,同等熱值的天然氣,其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煤炭少43%,比石油少28%。
隨著我國天然氣消費量的不斷擴大,目前解決“缺氣”的一個重要途徑是進口。中石油為此構建了中亞、中俄、中緬和東部海上LNG等四大油氣戰略通道。但廖永遠表示,實現“氣壯中國”的根本出路在于對國內非常規天然氣的開發。
國家能源局油氣司司長張玉清曾透露,中國擁有十分豐富的非常規天然氣資源,其中,低滲透氣(包括致密砂巖氣)資源達100萬億立方米,煤層氣約30萬億立方米,頁巖氣可達100萬億立方米。據專家分析,目前制約我國非常規天然氣開發的主要瓶頸有兩個,一是技術水平不高,二是價格機制不順。
關注石油消費彈性系數
中國石油(601857,股吧)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董秀成提醒,比對外依存度更需要引起關注的是石油消費彈性系數,也就是石油消費增速與GDP增速的比值。
工信部數據顯示,1-5月,我國石油消費量增速超過GDP。董秀成說,這個數值近十幾年都是超過1的,與西方國家相比,差距太大了。日本、歐洲的石油消費彈性系數是0.1-0.2,美國是0.3,這說明我國經濟增長是以發展高消耗產業為主,未來要改變趨勢,只有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
“美國石油對外依存度為什么往下降,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往下降,這個問題值得思考。”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說,從石油產量來說,美國比我國更有優勢,它的資源比我們豐富,石油產量還可以增長,而我國石油產量增不多了。從石油消費量來說,美國是石油消費量基本上已經達到頂點,而我國石油消費量還在不斷增長。在此情景下,美國依然要降低石油對外依存度主要是從能源安全戰略的角度考慮的。
林伯強認為,當今世界,石油安全更大的風險在于油價大幅波動對宏觀經濟的打擊,美國宏觀經濟多次受到石油的綁架,而遭受經濟危機。因此,美國從這個角度出發,近幾年大力發展頁巖氣技術,通過開發天然氣來替代石油,使得國內原油進口比重下降。
童曉光認為,美國的經驗和安全戰略值得參考,控制石油對外依存度始終未突破70%,我國也應該有一個石油最高消費量的“頂板”,在這個“頂板”基礎上,來制定一系列能源應對政策。
構建我國能源安全體系
如何保障石油安全?對此有關專家建議,我國應結合自己的國情,制定相關政策,保證經濟和社會的穩定發展。
首先,強調節能。童曉光認為,與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由于經濟結構和能源利用技術本身的問題,我國的能源效率很低,這同時也說明我國的節能潛力巨大,通過加強技術和經濟結構調整,可以大幅度提高能源效率。
其次,大力開發替代能源。復旦大學能源經濟與戰略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吳力波認為,從國內來講還要加快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盡量減少對石油的直接依賴。現在整個社會汽車化,大趨勢無法改變,加速新能源汽車的利用,特別是電動汽車、混合動力、純電動汽車的發展。現在,新能源汽車示范項目推出后效果不是很好,市場對其經濟性和安全性提出質疑,這其實是新興技術發展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階段,應堅持下去。
第三,拓展油源。吳力波認為,從供給來說,要擴展油源,除了現在已有的比較穩定的油源之外,還要積極進行海外投資和擴張。一方面,應該讓民營資本進入到這個領域中來;另一方面,要大力拓展我國深海采油技術。
第四,加速天然氣發展。童曉光認為,天然氣的形成條件要比石油低,分布更廣泛,全球天然氣的儲采量比石油大得多。隨著運輸管道的大規模建設和液化天然氣技術的進步,天然氣的全球貿易成為可能。此外,目前天然氣的價格比石油便宜許多,在天然氣的具體利用上,可擴大城市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