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鐵路事故,將剛剛趨于平緩的大盤拖入“綠水”。繼前一個交易日暴跌80余點之后,多空雙方在本周二依然進行著激烈的對抗,整個大盤再度陷入迷茫的態勢。中報行情能否如期演繹?鐵路基建行業還有無回暖余地?房地產遭遇的重創會否進一步加深?一連串的不確定,給A股的走勢蒙上了一層陰影。不過,對于市場而言,最為關心的問題并不在于此,而是如何能夠在低迷的行情中發掘具有潛力的投資品種。根據分析人士的態度,石油行業或許會成為其中的一個。
本周二,石油板塊表現活躍,中石油、中石化兩大巨頭的漲幅分別達到2.32%和0.65%。對此,市場人士解釋說:“一方面,根據國家發改委日前發布的數據,6月份成品油產量同比下降0.6%,是今年首次出現的負增長,同時,環比也下降了7.3%之多;另一方面,煉油企業虧損額度擴大,導致原油加工量和成品油產量水平下降。數據顯示,一季度中石油煉油虧損61.32億元,中石化煉油業務經營虧損5.76億元。雙重壓力之下,未來油價上調預期增強,導致石油板塊崛起。”
根據中經石油產業景氣指數報告顯示,二季度,中經石油產業景氣指數為99.5點,較上季度微升0.2點,結束了自去年二季度以來持續下行的態勢。其中,石油產業利潤總額、稅金總額、從業人員數、固定資產投資、產品銷售收入和進出口總額等六項關鍵指標均出現同比增長。同時,中經石油產業預警指數為96.7點,較上季度下降3.3點,目前處于綠燈區中心線以下的位置。
“對二季度石油產業景氣帶來較大拉動作用的隨機因素在于相關部門對國內成品油價格的調整。”中國石化聯合會副會長趙俊貴對此解讀說:“由于目前我國原油價格與國際接軌,成品油價實行政府調控,這種上游接軌下游控制的產業運行格局,使得油價調整成為影響石油產業景氣運行的最主要外部因素。”
趙俊貴進一步表示,2011年以來,國家對國內成品油價進行了兩次上調,分別是一季度的2月中下旬和二季度的4月初,均對行業景氣狀況起到了拉升作用。“尤其是二季度的調價幅度相對較大,且調價后國際原油價格在5月份結束了單邊上漲,開始出現回調,行業經營狀態得到較大改善,銷售收入、利潤等景氣指標同比增長都較上季度加快,從而扭轉了總體景氣度的下滑,景氣指標出現企穩回升。”
一位資深市場分析人士也表示:“上述數據顯示,在市場需求不斷擴大以及政策刺激的作用下,石油產業經濟運行逐步升溫,中經石油產業景氣指數有所回升。從全年看,石油產業相對艱難的時期已經過去,下半年石油產業表現可以整體看高一線。”
日前,國家發改委公布了《關于推進航空煤油價格市場化改革有關問題的通知》。該通知指出,為平穩推進市場化改革,航油出廠價格按照不超過新加坡市場進口到岸完稅價的原則,由供需雙方協商確定。航空煤油出廠價格每月調整一次,調價時間為每月1日。新機制自今年8月1日起實行。
市場方面對此的評價是——“該舉措的實行標志著國內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又向市場化改革邁進了一大步。”“雖然對國內煉油廠而言,航空煤油是一項相對次要的產品,在中石化一家典型的煉油廠中僅占總量的6%左右。”在最新發布的策略報告中,中銀國際的研究人員表示:“但是,實行市場定價機制而不是由政府直接定價的產品又多了一項,畢竟是件好事。因為在油價持續上漲的背景下,政府制定的價格可能會低于市場價格。”數據顯示,國內航油價格上次調整是在5月26日,油價上調幅度為800元人民幣/噸。而假設新的機制已經實施,則意味著7月份航油價格應當再次上調170元人民幣/噸。因此,中銀國際認為,發改委進一步減少對國內航油價格的管制,將對煉油業務規模較大的公司產生正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