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蔣萬全 通訊員呂中瑞)西氣東輸二線干線建成投產,讓享受多年天然氣綠色“紅利”的上海市民尤為關注。7月14日至19日,上海新聞媒體深入西二線霍爾果斯首站和西氣東輸一線無人區場站等地采訪,刊載大量生動報道,在上海社會各界產生積極反響。
新華社上海分社、上海電視臺、上海人民廣播電臺、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第一財經日報和中國石油報等媒體記者參加了此次“走進西氣東輸”的采訪活動。
7月14日,采訪團首先來到中國石油西氣東輸管道公司采訪,詳細了解西氣東輸運營和西二線工程情況。西氣東輸2004年開始向上海供氣至今,累計向上海市供應天然氣133億立方米。目前,上海市場50%的天然氣來自西氣東輸,而中國石油每年供應上海市的氣量還在逐年遞增,為上海市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和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發揮重要作用。通過一組組詳實客觀的數據,加上多年來的切身感受和上海民眾的反映,記者們對中國石油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提升民生質量方面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隨后,采訪團一行前往新疆,深入西氣東輸鄯善站、西二線霍爾果斯首站和天山深處的小站,對無人區管線如何巡護及中國石油管道運行員工生產生活等情況進行采訪。
到鄯善站采訪途中,在40多攝氏度高溫的炙烤下,采訪團在荒無人煙的戈壁中顛簸幾個小時,深深理解中國石油人的艱難和不易。來到鄯善站,記者爭先恐后采訪員工是如何克服無人區的各種困難,堅守沙漠戈壁,忍受孤獨寂寞,不畏艱難確保天然氣供應的。離開鄯善站時,媒體記者對中國石油員工的無私奉獻精神深表敬佩。
在西二線霍爾果斯首站,采訪團深入了解中亞—西二線工程建設和運行情況。他們還驅車來到西二線著名的天山果子溝三十八道彎現場,切身體驗中國管道建設的堅苦卓絕、管道巡護和保供的不易。
采訪中,記者們一邊深入實地采訪,一邊書寫員工扎根邊遠艱苦地區,以苦為樂、甘于奉獻和勇擔責任的精神風貌,用一篇篇鮮活的文章、一組組生動的圖片,向社會展現了中國石油對上海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和民生質量的提升做出的貢獻,在社會各界產生積極反響。
正如鄯善站站長劉自明所說:“我們雖然長年累月在無人區工作,但一想到我們的工作讓沿線3億人、上千個企業受益,我們就感到非常光榮!同時,我們的工作通過新聞媒體的報道被全國人民所了解,我們感到就是再苦、再累、再難,付出得再多,都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