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油的儲集層
我們經常可以聽到“油湖”和“油海”的說法,容易使人聯(lián)想到石油就象湖泊和海洋一樣在地下分布著,甚至有人擔心,深怕我國邊境油田的石油會流到外國去。其實,這是夸張的比喻帶給人們的錯覺,實際情況并不是這樣。
石油是儲存在巖石的孔隙、洞穴和裂縫之中。凡是具有孔、洞、縫,液體又可以在其中流動的巖石,就叫做儲集層。石油就是在儲集層中儲集和流動的。專業(yè)人員主要用孔隙度和滲透率兩個因素來衡量儲集層的優(yōu)劣。孔隙度的數值大,表明儲藏油的空間大、可以容納較多的石油。滲透率的數值高,則表示孔隙、縫洞之間的連通性好,石油容易流動,容易采出來,可以獲得較高的產量。
儲集層的類型種類比較多,大致可以分成三大類,即顆粒之間孔隙型儲集層、溶蝕的洞穴型儲集層和破裂的裂縫型儲集層。
這些儲集空間有的大到肉眼可以看見,有的微細到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發(fā)現(xiàn)。
我國已發(fā)現(xiàn)的儲集層是多種多樣的,但也超不出以上三種類型。以大慶油田為代表的屬砂巖顆粒間的孔隙型儲集層;以任丘油田為代表的屬碳酸鹽巖的溶蝕洞穴型和裂縫型儲集層;以四川氣田為代表的屬碳酸鹽巖裂縫型儲集層。
還有一些特殊的儲集層,如在遼河油田見到的火山巖儲集層(孔隙型);在玉門鴨兒峽油田的變質巖儲集層(裂縫型)以及青海油泉子油田的泥巖儲集層(裂縫型)等等。
二。油氣的蓋層
為了不使儲集層中的油氣逸散掉,在儲集層的上方需要有一套致密的、不滲透的地層把儲集層中的油氣保護起來。這種致密不滲透的保護層就叫做蓋層,適合做蓋層的巖石有頁巖、泥巖、鹽巖、石膏等。致密的泥灰?guī)r和石灰?guī)r有時也可以充作蓋層。
蓋層要有一定的厚度,太薄了就承受不住油氣對它的壓力,就不能阻止油氣逸散,起不到保護的作用。
蓋層的分布要穩(wěn)定。即厚度的變化不能太懸殊,更不能有的地方有蓋層,有的地方沒有蓋層。否則,就會在儲集層的上方出現(xiàn)“漏洞”。油氣就會從“漏洞”中逸散出去。
蓋層還要求不受地殼運動的破壞,如果一個完整的蓋層被地殼運動破壞得支離破碎,也就失去了蓋層的作用。
自然界的諸多事物之間,既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并且還往往在形成巧妙的配合。就拿生油層和儲集層來說,它們經常出現(xiàn)間互疊加起來的狀況。這樣的結果是當生油層中所生成的油和氣,運移到儲集層之后,它就成了保護儲集層中石油的保護層了。最終,當形成油藏后,自然也就成為油藏的蓋層了。
因為生油層一般都是暗色的泥巖,經地層壓力壓實后是很致密、不滲透的巖層,大多數是實際油藏中的好蓋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