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能源需求相互聯系,世界各國必須把未來石油供給的開發和生產結合起來考慮。在工業化的發達國家,科學和技術正向更好地開發剩余的油氣儲量和潛力的方向發展,而發展中國家正加強商業性油氣勘探。
雖然全球已開始從常規油氣能源向替代能源過渡,但很明顯,至少在未來四五十年內——甚至更長時間——能源需求將主要依靠石油和天然氣。石油勘探在遵循著非常合理的和經濟的模式運行,也就是說,在能夠獲取最大回報的地區進行石油勘探。這意味著這些地區具備以下條件:地質條件最為有利;有機會找到最多、最便宜的石油,并以最低的成本生產和出售;市場最大、價格最高;政治和經濟條件穩定。
從現代石油勘探開始到1930年代,為確定鉆孔位置而尋找的證據大都是在地表油、氣滲出帶。在這些地區,可看到沉積層往各個方向傾斜,形成了穹隆構造,平坦陸地上異常的土丘,環繞高地的河曲。
隨著地球物理學和新技術的出現,石油勘探方法發生了變化,即由地下巖石的圖像來決定鉆孔的位置。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易發現的石油儲藏地已被發現。過去幾十年的統計數字表明,世界范圍內的新發現不僅數量上在減少,而且質量也在下降,經濟價值亦在減小。有石油咨詢公司指出,最近對100多家跨國公司的調查表明,英國是未來全球勘探和生產投資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其次是澳大利亞。這與過去多年中,根據石油新發現和儲量替代情況得出非洲排位第一的結果不同。
多年來,在美國的勘探量很小,因此很明顯,未來勘探的熱點不在美國。1985年以來,美國石油產量年平均下降速度為24萬桶/天,而消費卻在增長,這也是美國每年進口石油越來越多的原因。在石油工業發展初期,獨立石油公司是美國石油工業的支柱,它們的鉆井工作量和找到的油氣量比所有的大公司合起來還多,但這種情況已不復存在。獨立石油公司的勘探和開發局面已不能令人鼓舞。
全球的勘探工作者們仍然在致力于尋找較明顯、但越來越少的儲藏類型,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咎于懶散的勘探思維,它使我們繼續尋找那些能被地震勘探勾畫的構造,而不用費腦。
勘探人員樂于尋找背斜、穹隆和斷層等構造,是因為這種構造對經營者來說可接受、有銷路。換句話說,在有針對性地尋找隱蔽圈閉方面,我們的地質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做的還不夠,我們只是在不斷地尋找易被地震法探測到的、有銷路的異常。
當然,我并不是說不去理睬那些明顯的異常,我只是強烈建議我們應該尋找多樣化的勘探目標,并且集中大部分勘探力量去尋找隱蔽圈閉——當然它們是很難發現的。
遠海石油將越來越受到關注
實際上,世界上存在巨大的石油資源潛力,每個地學學科,無論是地質學、地球物理學,還是石油工程學,都應該提供大膽、創新的設想,這樣才會促進未來油氣的發現。
幾十年來,人們一直不斷地在世界范圍內尋找新的石油資源。目前仍有很多地區對地質學家具吸引力,需要廣泛地勘探,以滿足石油供應快速增長的需要。
一些數據說明了全球沉積盆地目前的勘探狀況。全球有潛力的沉積盆地劃分為高勘探程度、中等勘探程度、部分勘探和基本未勘探四類。目前僅有29%的盆地生產商業油氣,另外39%的盆地為部分勘探或中等勘探程度或測試,但沒有大規模的商業性生產,其余32%的盆地很少或基本沒有開展過勘探活動。
世界上許多濱海盆地具有巨大潛力。特別是在較成熟的產地。利用先進的技術,地質和地球物理學家有機會發現更多的石油資源。三維地震調查、老地震數據的重新計算、衛星和宇宙飛船遙感圖像的利用,是在“老”區發現“新”儲量線索的一些方法。
大部分未勘探的盆地被認為是全球的前緣地帶。這些盆地位于地理條件較惡劣的地區,如北極、深水或遙遠的內陸,未來將在這些地區進行高成本的勘探,并將發現大量的油氣資源。對多數遠海區進行評價需花費幾十年的時間。目前許多前緣地區都由于爭端、政治劃界或政府法規等原因受到限制,其他地區則由于位置遙遠和地質潛力差等而被忽略。未來許多地區的勘探都需要勘探者廣泛的合作。
未來幾十年,全球將越來越關注遠海石油前緣地帶,這是因為,從目前遠海鉆探看,有可能考慮水更深、環境更惡劣的地區。隨著勘探專家對大量海洋石油資源——特別是北極等深水和環境惡劣地區——的進一步勘探,工程師們會更加努力地設計出新的鉆具和生產平臺以滿足需求。
只要有靈感、勇氣、技術創新和財政支持,全球石油工業就能達到遠海和近海的任何角落。
四十年前,由于極端惡劣的環境,整個北海被認為是不可能進行石油勘探和生產的。然而在1969年,當北海有了第一個商業發現后,大量油氣發現已經使這個地區的石油資源完全自給自足。
三十年前,人們認為在200—300英尺的水下鉆探太危險、太困難,而今天在超過1000英尺的水下鉆探已很普遍,在更深處鉆井也越來越現實。隨著鉆探技術的發展,鉆井的水深記錄不斷刷新。目前的記錄是在墨西哥灣創造的,水深為7718英尺,由雪佛龍公司用全球海洋公司(GlobalMarine)的“Glomar勘探者”號創造的。目前,墨西哥灣大部分遠海區油井的水深平均為475英尺。
工程和技術的突破正迅速開拓著廣闊的石油領域,許多此前認為幾乎是不可能進行勘探的地區——如墨西哥灣的深水地帶、地中海和南中國海等——正在成為前緣地帶。
我認為,近十年來地球科學中的新觀念比此前五十年中的還要多。今后幾年將有更多的突破來解決今天所謂“不可能”的事情。
發現隱蔽圈閉需要高度的想象力
如前所述,我們應把更多的研究轉向那些不明顯的石油儲層,如地層圈閉、不整合面之下圈閉、與被埋藏的地貌學特征相關的圈閉,以及與構造有關或無關的圈閉。
在東得克薩斯油田,大量石油賦存在簡單的地層圈閉里,該圈閉位于Sabine隆起西翼被區域性下傾地層所切割的Woodbine砂巖的邊緣。這是在地層淺部聚集了70億桶石油的典型地層圈閉。在該圈閉發現前,各大公司的專家對這一地區進行了反復的評價,認為沒有供石油聚積的參量。
簡單的地質圈閉形成了重要的勘探目標,但它卻被熱衷構造圈閉的人所忽視。
難道單斜或隆起區的一翼沒有橢圓形的封閉就不可能有圈閉嗎?它有可能是又一個東得克薩斯型的油田,正等待那些想法與眾不同、智慧超群的地質科學家甚至幻想家去發現。
地球物理學家的計算機和新的繪圖裝置,為研究隱蔽圈閉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地震模擬、數據獲取、數據處理技術的應用,以及彩色地震顯示的廣泛利用等,已取得巨大進展。但最重要的工具是思維,這超越于所有其他的方法。
地震控制和解釋大大有助于確定圈閉的位置,但地球物理學不是萬能的,需要更艱苦的工作,“純地質”工作需要查出沉積物的來源和種類、相變、古地質歷史、沉積作用的構造效應,以及沉積作用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環境條件。這需要仔細研究地層學、古地貌學、古地理學、古構造學、古生物學和孢粉學。這需要艱苦的地質探索,但最終的發現將對這些努力做出回報。
我認為未來大量的石油資源將在隱蔽圈閉中發現,勘探人員必須將他們的努力轉向那里,而不是忽略掉。這些隱蔽圈閉是石油勘探的最后領地。
今天的前緣地區將成為明天的大油田
幾十年來,人們一再預測,全球石油和天然氣將用完,而事實證明,那些悲觀者的論點是完全錯誤的。在全世界的老油區和近海、遠海等前緣地區,幾乎每天都有新油氣田發現。
地質科學家們只是在想象力、創新和決心方面受到限制。未來幾十年,石油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和石油工程學將有很大的進展。對我們的挑戰是,創造新的理論和技術去勘探過去認為不可能的地方。
看一看石油工業在所謂“不可能”的北極地區取得了什么成績!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發現、生產和運輸石油所取得的成績是非凡的。整個環北極地區面積相當大,許多研究者認為,整個北極盆地的石油和天然氣的潛藏量相當于中東的儲藏量。
北極地區的勘探是迄今最昂貴的探索,但發現大規模油氣聚集的機會最佳。沿著美國和加拿大的大陸架,地震顯示有圈閉特征的厚層沉積巖,其油氣的聚集量可能相當于在近海的發現量。阿拉斯加普魯德霍灣和Kuparuk油田,以及蘇聯的Urengoy油田,說明該地區擁有巨大的油氣資源潛力。
如果有朝一日在遙遠的大陸進行鉆探的話,在另一個“不可能”的地區最終將發現大規模的石油儲藏,那就是南極——最后一個前緣資源地。南極大陸邊緣與北美大陸邊緣大致一樣,由幾公里厚的沉積楔組成。
地質科學研究和調查證明,在緊挨著南極的遠海地區擁有相當大的潛藏量。
St.約翰在他的相關論文中寫道,“基于現有數據的研究,地質學家已識別出南極洲及其毗鄰地區有21個沉積盆地,這包括6個近海、亞冰川盆地和15個遠海盆地,除去11個被認為潛力太小或沒有潛力的盆地,估計另外10個盆地擁有1690萬立方公里的沉積物,能產出相當于2030億桶油當量的碳氫化合物。”
St.約翰在這篇精彩論文的結尾指出,“南極洲確實有大規模的烴類資源潛力,最終技術是可行的,唯一的障礙是我們從哪兒獲取鉆探許可證。”
在南極這樣惡劣的環境下打鉆,石油的生產成本會很高,但如果世界需要石油,那些不利的地方也會被開發,相應的石油的價格將很高。南極洲是所謂“石油前緣”的典型代表。
在此我想說,石油時代的結束完全受經濟的影響。當油氣發現成本高到人們不敢購買時,勘探才會停止。
當我們審視世界上的石油資源潛力區時,很顯然,年復一年,只要人們尋找油氣新供給的希望不滅,世界上就有值得進行風險勘探的地區。
在我七十多年的石油勘探生涯中,我發現,無論大規模的油氣資源在何時何地發現,它們都會進入石油市場。我很樂觀并且相信,只要是經濟的,只要地質科學同行與石油工程師們共同努力,不斷提高石油勘探和生產的技術方法,即使在最惡劣的環境下,如深海、沼澤、冰層、高山、沙漠、森林、叢林等等,都會有油氣新發現,甚至有可能(僅僅是可能)在許多許多年后,到太空中去勘探和生產。
作為一名了解世界地質潛力的人,我堅信,未來發現的石油量至少相當于目前已經生產的石油量,未來發現的天然氣要比已生產的天然氣多得多。
目前的大油田曾是過去的邊遠地區,而不斷發展和完善的勘探理論、方法和技術,會把今天的前緣地區變成明天的大油田。
米歇爾·T·哈爾布特
米歇爾·T·哈爾布特 (MichelT.Halbouty),美國著名的地質和石油地質學家。美國地質學會創始人,在國際上享有崇高聲譽。環太平洋能源礦藏委員會主席。美國工程院院士。
早在20世紀30年代,米歇爾·T·哈爾布特就在美國得克薩斯和墨西哥從事石油地質研究,并在著名的得克薩斯油田從事地質研究,總結油氣的分布規律。他在研究墨西哥灣鹽丘方面有極深的造詣,從鹽丘的形成對油氣聚集的控制作用有其獨特見解,發表了許多論文。后期他從事全球構造分布規律研究,系統總結全世界600個大型沉積盆地油氣分布規律,其中對中國的幾個大型沉積盆地做了肯定的結論,如松遼盆地、華北盆地、塔里木盆地等。
他積極建議在塔里木盆地中部進行石測勘探,使中國的勘探取得良好成果。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實行對外開放,他第一個引薦中國石油專家參加國際性地質會議。1996年6月,米歇爾·T·哈爾布特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