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有人譽它為“黑色的金子”、“工業的血液”等等;要進行建設,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飛的,地下跑的,沒有石油都轉不動;石油是現代文明的神經動脈,沒有石油,維持這個文明的一切工具,便告癱瘓;我國石油工業本身就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都說明,石油對于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一種生命線,它對于經濟、政治、軍事和人民生活的影響極大。
世界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中東、拉丁美洲、北美洲、西歐、非洲、東南亞和中國。現在,產油的國家和地區已有150多個,發現的油氣田已有四萬多個。中東的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是世界最大的石油產地和輸出地區。世界上最大的油田是沙特阿拉伯的加沃爾油田,可采石油儲量達104億噸。
我國已在25個省和自治區中找到了400多個油氣田或油氣藏。自1978年以來我國石油年產量突破一億噸大關從而成為世界十大產油國。我國最大的油田是大慶油田,它已經連續20多年年產量超過5000萬噸,勝利油田排在第二位。
“石油”一詞的由來
最初人們把自然界產出的油狀可燃液體礦物稱為石油,把可燃氣體稱為天然氣,把固態可燃油質礦物稱為瀝青。隨著對這些礦物的深入研究,認識到石油、天然氣、瀝青在成因上互有聯系,在分子組成上都屬于碳氫化合物。我國古代對石油和天然氣的發現、開采、認識和利用,源遠流長,具有悠久的歷史,我國是世界石油古國之一。據史料記載,從兩千多年前的秦朝開始,我國古代人民就陸續在陜西、甘肅、新疆、四川、華北、山東、廣東、臺灣等地區的30多個縣,發現了石油和天然氣,并以采集和利用。公元前3~1世紀,我國在四川臨邛(今邛崍縣)就發現了天然氣,當時稱為“火井”。世界上最早記載有關石油的文字,見于我國東漢史學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漢書》中,書中記有“高奴有洧水可燃”。(高奴在今陜西省延長一帶,洧水是今延河一條支流。)我國不僅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利用石油和天然氣的國家之一,而且在石油鉆井、開采、集輸、加工和石油地質等方面,都曾創造過光輝的業績,處于世界領先水平。歷史上,石油曾被稱為石漆、膏油、肥、石脂、脂水、可燃水等,直到北宋時科學家沈括(公元1031~1095年)才在世界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石油”這一科學的命名。沈括于11世紀末成書的《夢溪筆談》中說:“鹿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1976年,臺灣中國石油公司編寫的《中國石油志》指出,我國北宋李方日方 (公元925~996年)等編寫的《太平廣記》中最早載有“石油”一詞,先于沈括約100年,有待進一步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