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埃克森美孚公司是在完成了對美國天然氣生產商XTO Energy的全資收購后第一次發布財報,第三季凈利較去年同期增加55%,在美國的天然氣產量增加近2倍,石油產量增長20%。而深陷墨西哥灣漏油事件漩渦中的BP公司終于扭虧為盈,利潤從上一季度虧損170億美元提高至盈利18億美元,而去年同期凈利潤為53億美元。
油價將持續走高,目前市場上正充斥著對石油公司“利好”聲音。那么,石油公司是否從此邁入“靠天吃飯”的黃金時代?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能源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郭海濤表示:“高油價可以讓石油公司暫時獲利,但油價長期保持高位必然遲滯世界經濟的復蘇進程,甚至將很多國家再次拖入經濟衰退。這將反過來抑制全球石油需求的增長,對油公司來說顯然是不利的。”
“廉價石油的時代已結束。未來生產每桶石油的難度將大得多,價格也將更為昂貴。”國際能源署(IEA)首席經濟學家法提赫·比羅爾的這句話意味著,在國際石油工業因油價高漲而大獲其利的同時,開采成本越來越高以及易采石油越來越少,已成為石油工業前進中的鐐銬。
對石油公司而言,穩定持續增長的能源需求對市場供應提出了新考驗。
今年年初以來,全球能源需求雖未達到危機前水平,但已有所恢復。美國商務部10月29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美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首次預估值按年率計算增長2.0%,略高于第二季度1.7%的增幅,表明美國經濟繼續低速復蘇。而歐洲經濟在經歷了主權債務危機之后,正逐漸恢復元氣。不過,拉動能源需求的火車頭仍是新興經濟體國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新興經濟體2010年經濟將增長7.1%。
所謂“福之禍所依”。在通脹壓力增大、經濟面臨“過熱”危機的背景下,新興經濟體國家已開始啟動一系列“降溫”政策,使得石油業內人士感到擔憂。另外,全球市場正彌漫著“匯率戰爭”的輿論重重,也讓石油市場承受壓力。
對石油公司來說,除經濟層面的各項指標外,政治和社會風險的影響不僅難以預測,而且無法回避。在國際大石油公司中,雪佛龍公司盡管第三季度全球凈油當量產量比去年同期日增3.6萬桶,達到了274萬桶,但受美國深水鉆井禁令的打擊,雪佛龍公司第三季盈利從去年同期的38.3億美元降至37.7億美元,下降1.6%。其中,上游盈利減少1.72億美元,降至35.6億美元。殼牌公司未來兩年內也將受到墨西哥灣石油鉆探禁令的影響,預計2011年在墨西哥灣日產量將減少1萬桶油當量。殼牌公司首席財務官亨利稱2012年公司面臨的壓力更大。
就宏觀經濟而言,包括石油市場在內的全球市場是一個相對平衡的市場,牽一發而動全身。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劉強表示:“任何市場的關鍵都是價格及其制定權。價格是在資源所有者、生產者、分銷者、消費者及背后利益集團之間實現財富和收益分配的關鍵。各方所關注的,其實就是定價權和在定價權之中的份額。”因此,對于石油公司而言,高油價絕非“定心丸”。如何規避多重風險,實現多元發展,才是“條條大路通羅馬”的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