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遼河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盆地所科研人員部署的沈311井,7月底在太古界3822.3米至3844米井段試油,獲得日產173立方米工業油流,展示了大民屯凹陷基巖勘探的巨大潛力。這是2000年開展精細勘探大民屯凹陷以來,繼初期發現4口日產百噸井后,再次發現的又一口百噸井。
砸開思想枷鎖:把探井打在勘探禁區
遼河油田技術人員創新思維,精細地震采集處理、精細構造解釋成圖、精細成藏綜合評價。同時,注重整體、突出重點,精細方案設計、分批次實施,精細實施勘探部署。
大民屯凹陷經歷了數十年的勘探,取得了許多重要地質認識,形成了一系列配套技術。這些地質認識與技術指導當年的找油人取得了豐碩的勘探成果。但如今,個別認識已經嚴重束縛當代找油人的思想。想要有新的突破,就必須在大量嚴密、細致工作的基礎上打破思想枷鎖,敢于把鉆頭的靶標定在以往的勘探禁區。
精細研究、立體評價、掌握規律是大民屯凹陷勘探的第一步。大民屯凹陷勘探逐漸步入高成熟勘探階段,勘探難度越來越大。科研人員根據勘探實踐的推進,不斷更新勘探理念,拓展新的勘探領域:從最初的高、中潛山到低潛山、潛山內幕,再到目前在負向構造中尋找油氣;從塊狀油藏、統一的油水界面到各斷塊具有獨立的油水系統,每一次勘探思路的轉變都使一批勘探禁區轉變成為勘探有利區帶,在豐富勘探目標的同時拓展了新領域。
大民屯凹陷東部斷槽處于中央構造帶靜安堡潛山—東勝堡潛山與東部邊臺潛山—法哈牛潛山之間東北走向的狹長斷槽,為典型的負向構造,一直以來均未被列為勘探重點區域。
為突破東部斷槽,勘探開發研究院盆地所北區室的科研人員貫徹遼河油田公司基巖整體勘探理念,通過對該區帶的形成與演化、內幕巖性及裂縫儲層橫向變化與含油氣性的關系、油氣成藏供油通道及油氣輸導體系等課題研究,重新評價了該區帶的油氣勘探潛力,并在基巖負向構造部署實施了沈309、勝27和哈36等3口預探井。沈309、勝27兩口預探井,相繼獲得平均日產17.28立方米、57.6立方米的工業性油氣流。8月初試油的哈36井,在4076 至4131.5米井段獲得日產17.32立方米工業油流,再一次突破了大民屯凹陷的出油下限。這三口預探井的成功,預示著東部斷槽區的勘探工作有了新突破,展示了負向構造中基巖油氣勘探的良好前景。
采用新技術:搬開勘探路上絆腳石
如果說觀念的更新打破了束縛科研人員思想的枷鎖,那么新技術的應用就成功地搬開了阻擋勘探前進的“絆腳石”。
過去,科研人員要完成一個勘探項目,大量的工作時間花在搜集整理數據上。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科研人員決心建立屬于自己的數據庫。他們從每口井的坐標、分層抓起,將數以萬計的基礎資料和數據分門別類按照規范整理入庫。如今,只要輕點鼠標,就可以快速、準確地調用到自己所需要的數據,為科研生產節約了大量時間。科研人員還特別重視實踐物探、地質一體化的工作理念,工作方式由以往的多學科穿行主動轉變為多學科并行互動為主,推動了該區石油勘探的發展。
一系列新技術的應用讓大民屯古老地層煥發了新的活力。古近系沙四段一直是大民屯凹陷的儲量匱乏區。物源方向的判斷和儲層的刻畫是困擾科研人員的兩大難題。經過刻苦攻關,科研人員引入高分辨率波阻抗反演和多屬性預測技術,使這兩個難題迎刃而解。
沈257、前32等井在沙四段取得成功后,科研人員對沈79、前34—7井實施老井重新試油,獲得了工業油氣流。科研人員采用三維地震精細解釋、高分辨率波阻抗反演、多屬性預測等新技術手段,對該區沙四段地層進行更加細致的梳理,發現多個有利構造巖性圈閉,明確了沙四段的勘探方向,為下一步勘探工作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