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的太東低滲透油田,2009年建成產能15萬噸。讓人們更為關注的是:作為示范工程,應用“一叢、三單、三合”核心技術,為低滲透油田應用標準化設計、實現有效開發,探索出一條新路,引起了人們的思考。
大慶油田公司把示范工程的總體目標確定為: 建設一項標準化設計示范工程,樹立標準化設計示范先行旗幟,樹立大慶低滲透油田有效開發旗幟。大慶油田嘗試的基層調研、方案討論、設計審查“三步走”工作程序,提出的現狀調查、方案優化、特性分析、留同存異“四遞進”設計方法,開創了大慶油田標準化設計新局面。
先進理念和技術成果集成應用
這項工程,大慶油田將多項先進理念和技術成果集成應用,推行優化設計,應用“一叢、三單、三合”技術,減少地面建設規模,節約投資、降低能耗。
一叢:布井方式大規模實施叢式井場布井技術,管道、電力線路隨道路集中建設管廊帶。地面建設投資節省約2200萬元。同時,由于叢式井改善管輸熱力條件,使系統摻水量降低33%左右,年節省運行費用107萬元。
三單:集油系統采用單管環狀減量摻水集油工藝,注水系統采用單干管多井配水工藝,供配電采用單變壓器多井供電技術。該區塊充分利用井口回壓,合理確定摻水溫度,通過集油摻水環變徑設計,合理匹配集油摻水環管徑。管道共37.68公里,通過集油環管道變徑設計,節省一次性投資99萬元,年節省運行費用215萬元。
三合:處理站場采用高效多功能合一裝置,產液采用加熱、分離、沉降、緩沖 “四合一”組合裝置,采暖系統采用加熱緩沖“二合一”加熱裝置。應用“四合一”處理流程與常規流程相比,節省基建投資約20%左右。
太東低滲透油田標準化示范工程,通過應用標準化設計,設計周期縮短64.6%,與常規設計相比百萬噸產能建設投資降低2億元。
破除傳統模式,挖掘資源潛力
記者了解到,大慶油田借助優化設計的同時,通過最大限度挖掘人力資源潛力,優化勞動組織形式,積極調整勞動組織形式,減少管理層次。
結合生產單位實際,設計中,通過站場合并,借助于功能區設置及叢式井布井有利條件,實行合崗、減員、一人多專,精簡人員配置。合崗:原轉油站油崗、注水站水崗各設一個班組,優化合崗后只設一組管理人員; 減員:生活副隊長由支部書記兼任;地質技術員、工程技術員由2名優化為1名;站外原每座閥組間各設一名班井長,優化為兩座閥組間只設一名班井長。一人多專:通過最大限度挖掘人力資源潛力,該示范工程優化勞動組織形式,節約人員配置37%。
太東示范工程,共建設油水井203口,轉油注水站1座,已達到隊級建制標準。通過以上措施,示范工程精簡勞動定員47人,取消1個基層隊設置,節省投資433.91萬元。
“四新”成果帶來全新景象
借鑒大慶敖南、齊家北等油田建設模式,結合區塊特點,大慶油田采取“四項措施”提高規劃方案編制水平,通過12項優化設計,大力應用“四新”成果,將高效開發、節能降耗設計理念貫徹始終,從而減少地面設施規模,節約能耗、降低投資,真正成為大慶低滲透油田應用標準化設計和高效開發的典范。
“地上、地下”一體化優化,提高油田綜合開發效益。記者了解到,大慶采取總體規劃、地上地下一體化建設模式,優化布井方式、大規模布設叢式井場,在集中建設管道、線路,減少井場建設的同時,減少配套進井道路、土方、管道及電力線路的建設工程量。
采用錯峰投產,減少新建及擴建站場。針對區塊開發特點規劃設計,大慶采用錯峰投產,對基建的18個區塊實行總體規劃、分期實施,通過調整8個區塊的建設時間,避免了新建及擴建各種站場3座,從而減少了建設投資。
發揮已建設施剩余能力,有效控制投資及能耗。對203口油水井針對集輸油、污水處理等專業,編制多種規劃方案,運用投資及10年費用現值的經濟評價手段,從中對比優選出6套方案,充分挖掘已建設施剩余潛力,使投資及能耗得到有效控制。
突破技術界限,減少系統能力增加幅度。他們推廣應用單管環狀減量摻水集油工藝,將油系統進站溫度較通常設計降低2攝氏度至3攝氏度,通過優選管徑,單井摻水量與常規相比降低33%。
注水方式也是油田有效開發的關鍵方式。根據井區的分布,編制了單井配水和多井配水流程對比。單井配水流程具有投資低的優點,為適應部分單井局部增壓需要,他們采用多井配水流程,提高注水系統管網效率、降低能耗。
大慶油田在示范工程中,通過優化集油系統,統一設計參數設置的12項優化設計,站場標準化設計覆蓋率達到100%,預制化率達到70%;工程質量合格率100%;新井時率同比提高5%;建設工期同比縮短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