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收也漲價,這是去年入夏以來老百姓議論最多的一個問題。實際上,我國主要糧食品種庫存充裕,2004年以來連續4年增產,4年累計增產糧食750億公斤左右。很難想象糧食的供給會在連續4年增產的時候出現問題。
那么,在糧食豐收、供給充足的情況下,為何會出現漲價呢?回答這個問題的有農業部負責人,有國家糧食局負責人,還有專家學者,筆者歸納一下,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季節性需求增加和儲備糧輪換補庫任務的約束。二是消費量快速增加。與10年前相比,我國人口凈增了9059萬,人均糧食占有量從1996年的412公斤下降到2006年的378公斤;城鎮化率每年提高1.3個百分點,新增城鎮人口2億多,特別是隨著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已有1.2億農民進入城鎮和鄉鎮企業就業,大量農產品生產者變成了農產品消費者,帶動了消費總量和商品量的增長。同時,國民經濟高速增長,城鄉居民收入顯著提高,消費結構不斷升級,糧食需求逐年增長,肉、蛋、奶、植物油、瓜果菜等需求快速增長。三是國際農產品市場傳導作用明顯。近兩年,受自然災害的影響,一些主要農產品出口國生產下降,庫存減少。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2006年世界糧食庫存消費比已下降到19.1%,處于30年來最低水平。特別是受石油價格不斷攀升的驅動,生物燃料快速發展,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世界農產品供求價格。美元貶值推動了國際市場石油糧食油料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今后一個時期,世界農產品價格將在高位運行。四是國內柴油、化肥、農藥等農資成本增加,推動農產品價格上漲。同時,受養殖成本增加、周期性波動和疫情的綜合影響,生豬生產下降。此外,調控部門的預警和應急反應機制滯后,也在一定程度上也給漲價造成條件。
這輪農產品價格波動,盡管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它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是事關社會經濟全局的大事,絲毫不能掉以輕心。
據有關資料介紹,我國農業發展的資源約束日益突出。正如黨的十七大報告所指出的那樣,“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當前,我國農業的生產條件正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一是耕地面積持續減少。1996年,我國耕地總面積為19.51億畝,到2006年底,已降為18.27億畝,10年間凈減少1.24億畝,人均耕地面積已降到1.39畝,全國已有666個縣(區)人均耕地低于聯合國確定的人均0.8畝的警戒線。而我國工業化任務尚未完成,城鎮化進程尚未過半,盡管堅持實行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但耕地繼續減少的趨勢仍難以扭轉,每年僅建設用地就至少需要新增400萬畝。二是耕地質量下降,中低產田占耕地總面積的2/3。據有關部門對10個省的調查分析,目前土壤有機質含量比上世紀90年代初下降0.35個百分點。三是淡水資源短缺。目前我國人均淡水資源約為215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4左右,且水資源的時空分布極不均衡,北方地區總體上嚴重缺水。東南沿海等地區水資源條件較好,但由于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明顯快于全國,一方面是集聚的投資多,吸引外來就業人口多,另一方面則是耕地減少的多,糧食生產能力下降多、糧食需求增長多。2005年東南沿海10省市的糧食總量比1998年減少307億公斤,即減少了17.6%;其在全國糧食總產量中的比重也由34.02%降至29.67%。我國歷史長期形成的“南糧北運”格局已被“北糧南運”所代替。由于糧食生產是耗水產業,將糧食增產的重任交由水資源更為短缺的北方來承擔,其可持續性如何,還需深入研究。四是近年來農田水利設施老化失修嚴重。2006年,我國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積為8.48億畝,僅占總面積的46.41%,病險水庫占1/3,一半以上耕地仍是靠天收,每年農作物成災面積高達3億畝以上,損失的糧食超過350億公斤。五是受效益機制制約,農村勞力農轉非、糧轉非現象突出,種糧勞動力嚴重不足,特別是種糧大戶后繼乏人,且素質低,接受、推廣新技術難。六是氣候因素發生重大變化。我國極端天氣氣候明顯增多,加大了農業防災減災的難度。2007年1-9月糧食生產因自然災害損失高達445億公斤。氣候變暖還明顯增加了病蟲災害發生的頻度、重度和防治難度。七是糧食生產成本持續增加,現有的一些政策激勵效應有所減緩。隨著化肥、農藥、農機和勞動力等價格的逐年提高,政策性補貼對種糧農民的激勵作用有所減緩。所有這些,對我國糧食安全都將產生重大影響。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對此,我們要深刻領會,充分認識糧食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基礎地位,千方百計克服資源約束,堅持科學發展觀,加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一、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的紅線。近年來,違法違規占用耕地的現象又有抬頭,要繼續保持查處土地違法違規案件的高壓態勢,嚴格實行問責制,加大責任追究的力度,使違法違規占地者付出沉重代價,守住紅線不突破。同時要大力促進節約集約用地。
二、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由于歷史等多方面原因,我國農業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