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太湖藍藻打撈后難以處理并造成嚴重二次污染的問題,采用厭氧發酵方法研究了藍藻發酵產生沼氣的相關參數、發酵產物的成分、藻毒素降解特點;同時評估了太湖藍藻無害化處理以及作為生物質能源、肥料的資源化利用可行性。研究結果表明,接種適量活性污泥后太湖藍藻在厭氧狀態下產生沼氣達0.56L/g左右,比甲烷速率達189.73L/kg·d,調節碳氮比可以大幅度提高藍藻產氣量和比產甲烷速率。藍藻發酵產生沼氣的CH4含量雖然處于動態變化,但平均含量較禽畜糞便發酵產生沼氣的甲烷含量高,太湖藍藻是一種有潛力的生物質能源材料。藍藻藻毒素自然存降解極慢,但采用厭氧發酵后,藻毒素迅速降解。藍藻發酵后沼液沼渣中含有豐富的氮、磷、鉀及氨基酸等營養,是一種優質的有機肥。
關鍵詞:太湖藍藻;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厭氧發酵
處理藍藻的最好方法就是資源化利用,但目前,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成了打撈藍藻處理的技術瓶頸。國外把脫水藍藻作為肥料利用[1],但是其效益低下。有人試圖進行藍藻提取蛋白質等達到資源化利用的目的[2]。但是,藍藻資源化利用的最大障礙是藻毒素,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完善的技術可以很好去除[3,4]。將藍藻作為生物質能發酵生產沼氣為藍藻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開辟新的途徑,但關于藍藻沼氣發酵研究報道不多[5]。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從2006年5月開始研究藍藻的資源化,特別是從能源化角度出發,研究藍藻厭氧發酵產出沼氣、沼液沼渣農肥利用等技術。中試生產效果良好,從而為藍藻的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