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博會從3個方面啟發我們該如何治理垃圾:世博會展示了世界各地垃圾處理的發展歷史,提供了一個反思垃圾處理方式的舞臺,同時,世博會本身展示了垃圾處理的最新理念。1998年里斯本世博會強調垃圾分類回收,2000年漢諾威世博會突出源頭減量和循環利用,2005年愛知世博會提出3R理念以“不讓垃圾走出會場”,2010年上海世博會則給出了現實面前追求垃圾“零廢棄”的勇氣,垃圾處理需要在現實與理想之間做出有利于“讓生活更美好”地選擇。
垃圾是廢棄物,可垃圾中又含有可利用的資源,回收利用需要財政支持和社會支持。如何權衡個人與社會、公益與私益、發展與保護、社會化與嚴格監管等矛盾?只有把垃圾治理列入公共事務的重要內容,視垃圾處理產業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才能讓垃圾處理既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又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確保垃圾處理產業可持續發展。
跳出粗放處置模式,建立精細化的垃圾處理產業鏈條
垃圾治理必須跳出傳統粗放型處理處置模式,強調源頭減量、物質利用、能量利用和填埋處置并舉,把作業重點放到垃圾排放控制和有用垃圾回收利用,不僅需要重視末端作業,更要從產品規劃、設計、生產、分配和消費等全過程來設計垃圾處理的各個環節。有3點必須強調:一是促進清潔生產,實現源頭垃圾減量;二是發展循環經濟,保護資源環境;三是依法治理,確保垃圾處理產業有序推進。
垃圾是消費的產物,同時也是生產過程的產物。生產者將不能消費的物質附加到產品上,經由消費者丟棄,形成產品廢棄物。應提倡清潔生產,減少產品廢棄物;改進規劃和設計,使用清潔能源和原料,采用先進的工藝技術與設備,改善管理,推行綜合利用等,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或者避免生產、服務和產品使用過程中垃圾的產生和排放,從源頭實現垃圾減量。一句話,應將垃圾減量和排放控制措施應用到產品規劃、設計、制造、包裝、運輸、交換、消費和報廢處理等環節,節約和保護資源環節。
另一方面,需要加強垃圾回收利用,發展循環經濟。臺灣臺北市以“資源循環、永續社會”為展覽主題,獲選進入上海世博會最佳實踐城市之一。臺北市以 45%的資源回收率,向國際展示臺北城市美好生活。臺北市利用行政強制力量和社會力量,于1996年強制推行垃圾分類,在短短3年內取得顯著效果,為資源回收利用奠定良好基礎。2003年3月至4月,臺灣永續發展促進會廣邀環保團體、民眾和專家學者等,主持召開了6場廢棄物政策高峰會,提出了“停建垃圾焚燒廠”、“廢棄物清理信息公開與稽查管理”和“回收與廢棄物政策規劃與檢討”三大訴求及49項建議,順勢推動“零廢棄”方案。
“零廢棄”方案以源頭減量、資源回收利用為主,搭配中間處理及最終處置為未來垃圾處理的執行方向,預定目標為:2016年整體資源回收率達60%,垃圾減量為2008年的70%(即垃圾產生與清運量為2008年的30%)。為推動“零廢棄”方案,臺灣推行資源回收利用法,強制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利用與推動垃圾費隨袋征收等政策工具,完善垃圾收運體系,提升回收處理技術和垃圾焚燒技術,建設垃圾資源化處理設施,暢通回收管道,強化廚余垃圾、大件垃圾、爐渣及其他不可燃、不適燃及資源垃圾的分選、回收與利用,逐步提高資源回收利用率,并建設環保科技園,逐步推動綠色設計、綠色消費及綠色采購等措施,強化源頭減量。臺灣資源回收方案有效減少了垃圾清運量和提高了資源回收率,并且改變了清運垃圾的組成和特性,2002年垃圾統計資源顯示,清運垃圾中不可燃物質僅占9.6%,可燃物質占到90.4%,其中廚余類占23.3%,紙類30.0%,塑料類占20.2%,提高了清運垃圾的熱值,有利于提高焚燒效率和焚燒設備使用壽命。
發展循環經濟需要打破傳統的以產品組織生產資料的正生產的模式,更多的采用逆生產模式,即根據資源或有用垃圾特性確定產品的規劃、設計及生產工藝技術,使生產活動符合“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產出”特點。
政策應為垃圾處理產業可持續發展作保障
垃圾處理產業具有公益性,其主體包括政府、非政府組織、社區、企業、家庭和居民,涉及到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公平與效益平衡等問題,需要依法治理。
垃圾治理需要政府行使行政強制和財政支持等手段,引導、主導和參與垃圾處理產業化進程,加速垃圾處理產業化,確保垃圾處理產業可持續發展。一是建章立制,完善法律法規、集體契約和個人操守體系;二是公正執法,公正而廣泛地分配垃圾處理服務,降低法治成本;三是搭建政府服務平臺和公眾參與平臺,使公眾養成可持續消費習慣,自覺參與到垃圾治理立法、執法和監督過程;四是逐步形成政府監管、專業監管和社會監管的三級垃圾治理監管體系,確保有法必依、行動必果,確保社會廣泛享有垃圾處理服務。
從世博審視我國很多城市的垃圾治理形勢,我們面對破解垃圾危機和構建垃圾處理產業兩大任務,需要先進理念、有效政策和強大執行力,必須3條腿走路:現有垃圾處理設施內部挖潛和先進成熟設施建設,同時完善垃圾治理支撐體系;制定與完善市級垃圾治理規劃和委級產業發展規劃,建設源頭減量、物質利用、能量利用和填埋處理并舉的多種垃圾處理設施;在確保垃圾無害化處理的基礎上,逐步構建以資源回收利用為核心、以社區為組織主題、以專業化分工協作為考核指標的垃圾處理產業。
雖然千頭萬緒,但只有一個原則:政府引導、社區組織、企業參與、自產自消、源頭減量、回收利用、因地制宜和落地實施。
總之,我們應把垃圾治理看成是一個清潔生產、廢物處理、資源回收與循環利用和城市化的綜合問題,看成是一個關系到經濟、人文社會和政治發展的復雜問題,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走法治化道路,優先考慮垃圾排放控制,高效有序地處理處置垃圾,提高垃圾的資源化利用程度,并確保垃圾處理與環境保護相協調,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垃圾處理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