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管理的有效方法所遵循的優先次序應為:減量、再利用、再循環。垃圾處理首要是從源頭上減量,實行垃圾分類從而實現再利用,而沒有得到有效再利用的就進入再循環系統。在再循環系統中,現階段所采用的技術主要是刨坑式的“衛生填埋法”與建爐式的“垃圾焚燒法”。且不論處理的成效,就生態可持續而言,并不最優。根據檢查,進入再循環處理城市垃圾含食物和紙類的達50%以上,而在大自然里,有一種生物是這類垃圾的處理能手,它就是蚯蚓。
蚯蚓是一種喜歡生活在富含有機質和濕潤土壤中的環節動物,通過蚓體分泌的蛋白酶、脂肪分解酶、纖維酶、淀粉酶的作用下,來分解易腐性有機物,轉化為自身或其它生物易于利用的營養物質,分解轉化率約為每條每天0.5克。在適宜環境和充足的食料的條件下,蚯蚓的生長繁殖速度極快,每年約為50倍。根據檢查,城市垃圾中食物和紙類居多,極易蚯蚓繁衍生長,可利用蚯蚓處理此垃圾。蚯蚓能夠分解轉化大量有機廢物,快速富集養分和生長繁殖的生物特性,早在一個世紀前,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已著書闡述,認為“蚯蚓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動物”。
上世紀40年代以來,蚯蚓作為一種奇特的生物資源,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注意。許多國家和地區,如美國、日本、加拿大、德國、法國、新西蘭、印度、菲律賓以及我國臺灣等地,相繼開展了養殖蚯蚓的研究。美國從治理環境出發,首先想到了蚯蚓處理城市生活垃圾,在全國推行“后院蚯蚓堆肥法”。由于措施得力,受到了公眾的支持,有效地從源頭遏制了生活垃圾的日積月累堆積的趨勢。后來,洛杉磯蚯蚓養殖場飼養蚯蚓100萬條,每月處理垃圾7.5萬噸;加利福尼亞一個公司養蚯蚓5億條。每天處理廢棄物200噸。1978年日本建成占地1.65萬平方米的養殖場,每月可處理廢物0.3萬噸。悉尼奧運會利用4千萬條蚯蚓使奧運村的垃圾不出村。
數以億計蚯蚓也是一份極具價值的飼料原材料。蚯蚓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干物質中蛋白質含量高達70%左右,而蚯蚓蛋白中氨基酸含量非常高,這些氨基酸是畜禽和魚類生長發育所必需。蚯蚓蛋白中的精氨酸的含量是花生蛋白的2倍,是魚蛋白的3倍,色氨酸的含量是動物血粉蛋白的4倍,是牛肝的7倍。以蚯蚓喂養的豬、雞、鴨和魚,長得快,味道鮮美。其用量以占飼料總重量的5%較好,用這種混合飼料喂養幼小的畜、禽或魚,效果特別好,它們吃了生長快,色澤光潔,發育健壯,不生病或少生病,還減少死亡。如果用蚯蚓飼養名貴經濟小動物,回報率更高,開發前景更好。
生活垃圾是人們生活中拋棄的廢物,如何使廢物再不產生污染,使之來自于生活,再返還于生活,造成一個生態的良性循環,蚯蚓就是垃圾良性循環的工程師。利用蚯蚓處理城市生活垃圾的土地可以循環往復永久使用,使之達到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三者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