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創新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2005年全國自然生態保護工作會議在京召開
2005年6月28日至29日,國家環保總局在北京召開全國自然生態保護工作會議。這次會議是在“十五”即將結束,“十一五”規劃全面編制的關鍵時期召開的,同時也是在中央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新形勢下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總結了“十五”生態保護工作的成績和經驗,明確了“十一五”生態保護工作的思路,部署了近期生態保護工作。解振華局長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
解振華局長指出,“十五”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我國生態環境問題,把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作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規,國家在生態建設和保護方面投入了巨大的資金,實施了規模空前的生態建設和保護工程。2000年國務院印發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標志著我國生態保護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五年來,各級環保部門圍繞貫徹落實《綱要》,積極參與綜合決策,強化生態保護職能,實施了生態保護的八大舉措。一是完成了全國生態環境現狀調查,基本摸清了我國生態環境的狀況,掌握了全國生態環境的主要問題,提出了生態保護的政策建議。二是開展了全國生態功能區劃工作,為指導資源合理利用和產業布局提供依據。三是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逐步推進,在18個重要生態功能區開展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試點工作,實施搶救性保護。四是資源開發生態保護監管工作得到加強,有效遏制了部分地區生態破壞和環境惡化的趨勢。五是生態示范創建工作發展勢頭良好,各地在生態示范創建過程中,以循環經濟理論為指導,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生態產業,改善了環境質量,促進了所轄區域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六是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得到重視,針對農村突出的環境問題,各級環保部門找準工作切入點,扎實推進,農村環保工作取得明顯進展。七是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取得新進展,初步形成了類型比較齊全、布局比較合理、功能比較健全的全國自然保護區網絡。八是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物安全工作進一步強化,生物物種資源保護和管理工作納入了國家重要議事日程。
解振華局長說,五年來,各地在生態保護工作中,勇于探索、自我加壓、大膽實踐,積累了五大經驗。一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服務經濟建設這個大局。二是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生態保護基本原則。三是綜合協調、部門聯動、齊抓共管。四是分類指導、典型示范、分區推進。五是務實創新、不斷深化、扎實推進。
解振華局長強調指出,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由于我國經濟結構不合理,粗放地開發利用資源方式仍未根本轉變,重開發輕保護、重建設輕管護的思想仍普遍存在,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眼前和局部利益的現象在一些地區依然突出,當前我國環境形勢還相當嚴峻,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還沒有得到有效地扼制,生態保護工作仍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距離中央提出的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為此,必須進一步提高認識,增強深化生態保護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抓住機遇,勇于探索,理清"十一五"生態保護工作思路,努力開創生態保護工作新局面。
解振華局長說,“十一五”生態保護工作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要求,正確處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堅持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在發展中解決環境問題,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強化生態保護法治建設,完善監管體制,創新長效機制,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生態安全保障。
“十一五”生態保護工作目標是:到2010年,基本遏制生態惡化趨勢,部分地區生態環境質量有所改善。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的生態功能基本穩定,農牧交錯區生態退化得到遏制。自然保護區空間布局得到優化,管護質量有所提高,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速度大幅度減緩,有效遏制生物物種遺傳資源的流失。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取得初步成效,重點區域和流域畜禽養殖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農村飲用水源安全得到基本保障。60%的省,10%的市、縣、鄉鎮和村,分別開展相應級別的生態示范系列創建活動。建立、健全生態保護監管、監測體系,遏制人為生態破壞,為人們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提供堅實的生態保障。 [page]
解振華局長強調, “十一五”生態保護工作必須突出六個重點。一是以生態功能區劃為依據,促進產業布局和資源合理配置。二是以提高管護能力為重點,加強自然保護區和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管理。三是以生態示范系列創建為載體,積極推進區域社會、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四是以實施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為突破口,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五是以遏制人為生態破壞為重點,強化資源開發的生態保護監管。六是以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為主線,加強生物物種資源保護和生物安全管理。
為完成這些重點任務,解振華局長要求,各地必須開拓創新,強化生態保護工作措施。一是要在生態保護法律、法規、標準制訂方面有所突破。二是要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生態保護經濟技術政策。三是要創新工作機制,強化統一監管。四是要建立、完善生態保護管理制度。五是要抓好典型示范,以點帶面,推動全局工作。六是要廣開財路,加大生態保護投入。七是要加強生態保護能力建設。八是要深入開展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工作。
紀念“2005年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宣傳活動總結
為進一步推動《生物多樣性公約》履行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提高全社會保護生物物種資源以及生物安全意識,在今年的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期間,總局生態司會同國家履約協調組有關成員單位以及總局宣教辦、國際司等共同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充實的宣傳活動,在全國上下掀起了生物多樣性宣傳的熱潮。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作為此系列宣傳活動的承辦單位,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此次生物多樣性宣傳活動規模、范圍和影響均大于往年,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反響和宣傳效果。
一、主要活動
1、組織地方開展宣傳紀念活動。4月,總局向各省區環保局發出《關于開展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宣傳活動的通知》,明確要求各地圍繞今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主題,結合本省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際和特點,組織相關人員和專家舉行座談會,通過電視、廣播及報紙等媒體進行了廣泛的宣傳報道。各地反饋的情況表明,共有16個省市召開了座談會, 15個省通過省電視臺、廣播電臺新聞節目進行宣傳報導。19個省在省市主要報刊、雜志頭版發表紀念文章。6個省開展網絡宣傳。4個省與6·5環境日結合開展宣傳活動。此次宣傳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社會反響強烈,如河南省在社會上開展萬人簽名活動、湖北舉辦生物多樣性書畫展、重慶開展愛鳥周和野生動物救助活動、黑龍江出動宣傳車進行宣傳,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2、組織首都20家主要新聞媒體舉辦座談會并進行專題報道。圍繞今年生物多樣性紀念日的主題“生物多樣性:適應變化世界的生命保障”。 4月16-17日,在北京“臥佛賓館”舉辦了首都主要新聞媒體與有關專家座談會。首都20余家主要媒體的編輯、記者參加了座談會,國家環保總局生態司萬本太司長、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副所長馬克平研究員、中國林業科學院張孚允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植物所錢迎倩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孫萬儒研究員、國家環保總局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薛達元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解焱研究員等專家到會做專題報告,并與記者進行了交流,回答提出的問題。座談會后,與會記者認真組織材料和撰寫稿件,在“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前后開展了全面、深入的報道,形成了良好的輿論氛圍和宣傳熱潮。
3、召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新聞發布會。5月19日,在總局組織了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新聞發布會,近40家首都媒體記者到會。萬本太司長向首都新聞界通報了我國在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的進展和措施,包括近期中國政府核準加入《生物安全議定書》的情況,介紹了千年生態系統評估——生物多樣性綜合報告的情況,并回答了記者提出的問題。首都媒體對會議內容進行了廣泛的報道。 [page]
4、舉辦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知名專家報告會。5月22日,在北京林業大學舉辦了“紀念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專家報告會”。中國生態學會理事長李文華院士、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史培軍教授、北京林業大學校長尹偉倫教授和自然之友會長梁從誡教授做了專題演講,萬本太司長主持報告會。演講者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生態保護領域最新理念和研究進展,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和解決對策,有關國際組織代表、北京林業大學學生代表、首都大學生環保志愿者協會代表和首都主要媒體記者共260多人參加了報告會。首都大學生環保志愿者協會向首都高校大學生發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行動的倡議”。首都媒體對此次活動進行了廣泛報道。
5、通過互聯網宣傳生物多樣性保護。在環保總局政府網站和中國國家生物多樣性信息交換網站上開設了5·22專題,專題設置新聞發布、報告會、專家與媒體座談會、媒體報道、背景介紹、生物多樣性履約簡報等欄目。圍繞今年生物多樣性日主題,收錄并發布30余篇文章,介紹生物物種資源、生物多樣性保護現狀、目前生物多樣性領域的熱點問題。新浪網、搜狐網、人民網、tom、新華網、北京青年報網站等十幾家大型網站也對總局新聞發布會和專家報告會進行了報道。
6、舉行“野性在呼喚”攝影集首發式。5月10日,我局聯合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中國攝影家協會“大眾攝影”雜志社,在北京中國攝影家協會大眾影廊,共同舉行“野性在呼喚”攝影集首發式。包括生物多樣性保護專家、藝術家、攝影家、環保人士、部分中國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工作協調組成員單位的代表等80人,出席了攝影集首發式。
7、設計制作了《紀念5·22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個性化郵冊。
二、主要成效
今年的生物多樣性日宣傳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規模超過往年,有力地宣傳了我國在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方面的進展和措施,有助于在國內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及相關研究。
1、 宣傳報道規模超過往年
據統計,在今年“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期間,5月19-27日,宣教辦、環境記協邀請的包括廣播、電視、報紙、通訊社在內的33家首都主要媒體,共發稿67篇(條)。與此同時,其他中央媒體和地方媒體幾乎全部刊發了相關報道,各大門戶網站、環保網站也紛紛轉載。經在搜索引擎google上檢索,2005年關于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信息共有69100條,而2004年為64700條,2003年為50700條。今年的宣傳力度明顯大于往年。
2、 新聞報道向縱深發展
與往年相比,今年中央媒體刊播了大量深度報道,其中,《光明日報》于5月19日發表了解振華局長的署名文章《保護生物物種資源 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社會》;《光明日報》、《經濟日報》、《法制日報》、《經濟參考報》、《中國環境報》、《中國綠色時報》和《科學時報》等報紙,先后刊登了多篇不同角度的深度報道。這些報道深刻剖析了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面臨的挑戰,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形勢,國外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經驗和教訓等,對于做好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3、 媒體報道趨于大眾化,貼近生活
生物多樣性保護是一個專業性較強的課題,同時也是與人民生活緊密相關的話題。今年的宣傳報道注重了專業話題的大眾化,有利于吸引普通受眾關注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亞行專家團在我國云南現場考察
2005年4月8日至17日,為制定大湄公河次區域生物多樣性走廊戰略框架行動計劃,以及確定項目試點地段,亞洲開發銀行以hasan molnuddiu先生為組長的專家團一行6人,對我國云南省進行了為期10天的實地考察。國家環保總局、云南省環保局的代表和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專家等陪同考察。
亞行專家團考察了滇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洲的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群和納版河自然保護區,滇西北迪慶藏族自治洲的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和瀾滄江上游三江并流世界遺產地,此外,沿途還考察了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圓、城子村龍山保留地、瀾滄江上游干旱河谷和冰川等。先后與云南省政府有關部門、西雙版納環保部門、迪慶州政府有關部門會談。本次考察基本實現了預期的目標。 [page]
大湄公河次區域生物多樣性走廊項目研討會在曼谷召開
2005年4月26日至27日,在泰國曼谷召開了“大湄公河次區域生物多樣性走廊項目”國際研討會,會議討論并通過了“大湄公河次區域生物多樣性走廊戰略框架(2005-2008)”和“大湄公河次區域生物多樣性走廊項目行動計劃(2006-2008)”。來自中國、泰國、老撾、柬埔寨和越南等次區域國的代表,以及亞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70多人參加了會議。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云南省環境保護局的代表也參加了會議。
【國內外會議】
赴歐盟出席生物多樣性管理會議與考察
2005年5月24日至6月4日,應歐盟的邀請,由環保總局和財政部等有關部門組成的中國政府代表團一行6人,與歐盟相關部門進行了會談和交流,并對比利時和斯洛文尼亞的生態狀況進行了考察。此次考察了解到歐盟關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相關政策和制度。
歐盟頒布并實施了《野生鳥類保護法令》及《自然棲息地和野生動植物保護法令》,確定了需要保護的225類棲息地、181種瀕危鳥類和其他869種受威脅物種。根據這兩個法律,歐盟全面規劃設計了生態保護區網絡,建立了較為科學實用的保護區選劃指標和評估標準,以此加強保護區的建設與管理。目前,歐洲生態保護區網絡已涵蓋19514個保護區,總面積約52.3萬平方公里,占歐盟陸地面積的11.6% 以上。此外,歐盟制定了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確定了“到2010年遏制生物多樣性的喪失”這一保護目標,并把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納入農業和漁業、森林戰略、水管理框架、海岸帶綜合管理戰略、可持續城市行動框架、地區和空間規劃、能源和交通、旅游等行業計劃中。
生物多樣性影響評價國際研討會在成都召開
生物多樣性影響評價國際研討會于2005年6月30日下午5點在成都順利閉幕。約80名來自國內外環境行政管理部門、環評單位、環境咨詢機構、開發建設單位、民間環保組織和研究機構的代表出席了研討會。
研討會的內容涉及中國生物多樣性現狀、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和行動計劃、環境影響評價、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護概況以及國內外生物多樣性評價案例等內容,此外,還安排了針對臥龍自然保護區擬改擴建公路項目的現場考察。
與會代表對研討會給予了高度評價,為研討會提供了一次非常有意義的交流與學習機會。
在6月30日下午的討論以及問卷調查中,代表們還為推動國內生物多樣性評價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很多代表建議,應由專門機構建立一個信息共享的平臺(收集和發布國內外生物多樣性研究的基礎數據、評價案例以及減緩措施實施動態監測等方面信息),代表們還一致認為有必要召開針對生物多樣性評價技術和方法的專題研討會,詳細具體地介紹生物多樣性現況的調查、影響預測和評價方法,以盡快提高國內生物多樣性評價的總體水平 ;此外,代表還建議這次研討會后應提出一個倡議性文件,并在修訂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時細化對生物多樣性評價的要求。
【生物安全動態】
外來有害生物入侵重要途徑——國際郵件
今年第一季度,南京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從入境國際郵件、快件中,查獲違禁產品181批次,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近3倍。其中,國家明令禁止入境的植物及其產品51批次,同比增長近6倍;來自瘋牛病疫區的化妝品96批,是去年同期的12倍;截獲植物疫情2種1批次。事實表明,國際郵件是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的重要途徑之一。
近年來,入境國際郵件、快件性質發生了很大變化。過去郵寄物主要以信件和生活用品為主,現在已由“生活型”轉變為“生產型”,郵寄生產材料和動植物產品的越來越多。許多it企業為實現小批量快速化的要求,通過快件方式進口生產原材料。有的單位在引進動植物及其產品、植物種子、動物精液等小批量物品時,也采取國際快件的方式。由于這些郵寄物品絕大多數未經檢驗檢疫處理,也沒有按法律規定報經國家有關部門審批,因此,進境郵件、快件中,夾帶違禁物品和有害生物呈倍增態勢。 [page]
淮河大堤發現惡性雜草“加拿大一枝黃花”
對土著植物和農作物有著極強破壞力的“加拿大一枝黃花”日前在安徽淮南市的一處麥田里以及淮河大堤上出現。
安徽省農委農業生態環境總站的工作人員近日在檢查中發現,淮南市潘集區的一 處麥田內有少量“一枝黃花”,并有蔓延趨勢。在此次檢查中,淮南市還新發現7處“一枝黃花”疫情,其中淮河南大堤洛河段約2公里的范圍內、窯河封閉堤3公里長的堤段堤身和護堤地上也發現了這種有害物種,淮南市已經組織有關部門進行清除。
專家指出,惡性雜草“一枝黃花”進入農田是個危險信號,如果防治不力將可能導致農作物絕收。此外,“一枝黃花”對淮河大堤也會產生威脅。
為防控外來有害物種對農業生產帶來不利影響,安徽省有關部門將從本月6日起在全省9個市、縣(區)開展外來入侵有害物種的清剿行動。根據統一部署,淮南市、合肥市包河區和銅陵市將統一開展“一枝黃花”現場鏟除;在蕪湖縣、居巢區、含山縣、望江縣、全椒縣和六安市金安區則開展水花生現場鏟除。
“加拿大一枝黃花”屬菊科多年生雜草,原產北美,高2米至3米,葉子長12厘米至30厘米,最早于1935年作為觀賞植物引進,以庭園花卉形式栽培于蘇南各市及上海一帶,后逸生野外。“一枝黃花”一棵獨立的植株可以形成兩萬多粒種子,且根部發達,極易和其他作物爭光、爭肥,,對綠化灌木,乃至棉花、玉米、大豆等農作物產生嚴重影響。
自然保護區使青海三江源區生態惡化趨勢減緩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趙學敏24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被稱為“中華水塔”的青海省三江源區,通過幾年來各方努力,生態惡化的趨勢得到減緩,生物多樣性得到了有效保護。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建立以來,全面實施了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保護天然林面積達1761萬畝;累計完成退耕還林還草和荒山造林種草127萬畝。通過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工程,2003年全區有林地和灌木林地比1998年分別增加了2萬公頃和224.8萬公頃。通過退牧還草、生態移民等措施,完成草場治理面積4104萬畝,禁牧139萬公頃,季節性休牧1.3萬公頃,有效減輕了草場的壓力。
截至目前,三江源區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4.4萬公頃,流入黃河的泥沙量平均減少了10%。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比往年明顯增加,如在三江源區繁殖的黑頸鶴從1987年到2004年增加了約100對;藏野驢、藏羚羊、野牦牛分別由1998年的8萬多匹、1.85萬只、0.95萬頭增加到2004年的10萬多匹、3.2萬只和6萬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