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近日召開的“2005城市可持續發展南寧國際會議”上發現,節能、簡約、人性化成為人居展最大特色。39個國家的數百名建筑設計師展出的大量設計作品表明,強調中國
節能建筑發展的民族性、地域性成設計師們的共同理念。專家預計,本世紀頭20年是建筑業的鼎盛時期,2020年全國房屋建筑面積將接近2000年數量的2倍。與之相應的是建筑能耗居高不下。建設部門的統計表明,現有近400億平方米建筑中的99%為高耗能建筑,新建建筑中95%以上仍屬于高耗能建筑,單位建筑面積采暖能耗為發達國家新建建筑的3倍以上。
不少專家提出,在推行環保節能理念同時,眼睛不僅要“向外看”,引進學習國外先進環保理念,而且要學會“向內看”,從傳統建筑模式、風格中學習節能辦法。
京津風格的“四合院”、桂北風格的“吊腳樓”、嶺南風格的騎樓長街、陜北風格的窯洞、草原風格的“蒙古包”……這些都蘊含了傳統民居的節能理念。
丹麥裝修公司“開比亞特”獨立設計師米蘭德·雷凡諾曾經多次對京津和嶺南一帶的傳統民居進行深入考察。他說:“京津地區的四合院,其實就是傳統社會中的節能典范。這種以房子包圍院子的建筑方式,符合京津一帶夏季炎熱,冬季嚴寒的氣候特點。房屋包圍院子,有效地減少了冷空氣入侵。”
新加坡大型房地產集團“雷迪亞諾”委托權威能耗測評機構進行的評估表明,以單位面積計算,陜北窯洞要比現有高層建筑節能20%,騎樓、吊腳樓模式的嶺南建筑要比現有建筑節能30%。
據公司副總裁李乾韻介紹,如果加上因地制宜采用的竹木、黃土等原料因素,節能效果還將成倍增加。
聯合國副秘書長兼聯合國人居署執行主任安娜·蒂貝瓊卡博士說:“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有賴于節能的發展,毫無疑問,傳統的民族建筑已經和正在為中國節能產業發展作出貢獻。”
澳大利亞建筑節能行業專家懷特·史密斯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單純依靠外來技術推動節能建筑改造,成本高達每平方米200元,依靠從民居建筑中的“創新思想”推動節能改造,成本要下降一半。
常年研究傳統堪輿學的學者黃家安認為,天人合一的感覺是傳統民居建筑的精髓所在。西方建筑中大開大闔,“先破后立”、推山平土的建筑風格,從深層意義上既是對環境的破壞,又白白消耗了大量資源。中國傳統建筑中強調依山傍水、遵循自然的方式,無論是從建筑材料,還是從建筑方式上看,都蘊藏著深刻的建筑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