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報駐浙記者蔣萍本報通訊員楊振華
2005年10月22日,國家統計局公布2004年度全國經濟社會綜合實力百強縣名單,長興縣排名第51位。這是該縣繼2003年由上年的107位躍至63位之后,又一次漂亮的“撐桿跳”。兩年“晉級”56個位次,長興人創造的長興速度”給我們帶來了怎樣的啟示呢?
出題:以最大的勇氣了解自己
上世紀90年代后期,當長三角、環太湖經濟圈“群雄崛起”之時,身處其中的長興卻明顯慢了一拍。長興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給全縣上下出了一道題:重新了解自己、認識自己!一位經濟學家這樣評價:長興的發展,正在于從自身實際出發,較好地汲取了“蘇南模式”與“浙南模式”的精華,成功解開了催動縣域經濟社會超常規發展的“密碼”。
破題:以最高的效率發揮自己
招商引資與激活民資“兩輪驅動”——長興是這樣破題的。
長興經濟開發區建成短短幾年就躋身“全省十強”,在這里,“海信”遷來了空調生產基地,“諾力”建起了亞洲最大的托板車生產基地,“巨能體飲”建成年產10萬噸功能性飲料生產線;同時,連續幾年舉辦“中國·太湖明珠——長興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浙商長興論壇、長三角暨環太湖區域經濟發展論壇……
長興經濟的另一只輪子同步高速旋轉。2003年底,全縣民營企業對全縣gdp的貢獻高達80.5%。2004年,縣政府又出臺《加快民營經濟發展若干政策意見》“激活民資”。當年,全縣民營經濟上交稅收占全部稅收的60%以上。
解題:以最大的信心超越自己
進入快車道的長興曾一度面臨諸多“成長中的煩惱”,建材、紡織、蓄電池等“當家花旦”頻頻亮起資源、環境的“紅燈”。
2004年春節前,長興縣委、縣政府召開了一次被外界稱為“不要發展”的會議,啟動了紡織、鉛酸蓄電池、礦山、耐火窯爐和包漾河飲用水源“五大專項整治”。
以經營石礦起家的“新明華”變成了一家以生產輕質碳酸鈣、醫藥中間體為主的新型企業;長興紡織企業“騰籠換鳥”,重點發展高檔家紡、高檔印染和后整理產品……
長興縣政府還在全省率先實行綠色gdp考核制度,堅決執行“環保一票否決制”。目前,全縣16個鄉鎮全部完成了生態規劃,環保投入已達全縣國內生產總值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