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十一五”規劃將天津濱海新區納入了國家發展戰略,預示天津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根據濱海新區要立足天津、依托京冀、服務環渤海、輻射“三北”、面向東北亞,努力建設成為高水平的現代制造和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宜居的生態城區的功能定位,按照建設高度開放、社會和諧、環境友好的現代化經濟新區的要求,濱海新區將全面建設宜居生態城區。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注重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建設和保護500平方公里的南北兩大生態環境區,構建海河下游兩岸、海岸帶等若干生態廊道;建設開發區生態工業園和大港化工生態工業園。實施碧海行動計劃;建設生態型居住區,構建舒適、健康、安全、優美的宜居環境。
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
天津開發區生態工業園被國家發改委、國家環保總局等六部委列為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iso14000國家示范區通過驗收,南開區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進社區、漢沽區創建循環型城區工作不斷深入。“清潔能源行動”成效顯著,受到科技部和國家環保總局的表彰。
啟動了國家綠色gdp試點工作,開展了環境污染損失調查和環境經濟核算等工作。組織開展了天津環境友好企業評選活動,11家企業被評為市級環境友好企業,4家企業被總局命名為國家環境友好企業。
歷史遺留小型化工企業污染得到整治。針對西堤頭鎮小化工污染問題,市政府相繼下發了《關于對小型化工企業污染實行綜合治理的通知》、《關于綜合治理北辰區西堤頭鎮化工污染問題的決定》、《天津市關閉嚴重污染小化工企業暫行辦法》,對西堤頭鎮小化工企業實行24小時監督,建立了專群結合的執法監督機制,一批群眾反映強烈的污染嚴重的環境違法企業被依法查處。投資5000多萬元,完成了溝渠、坑塘的環境改造、生態恢復工作。以此為契機,本市還依法有效查處了城郊7個區域小型化工企業環境違法行為。
嚴格執法完成應急監管
建立市長掛帥的創模領導體制、創模監督管理責任人聯絡網、創模工作轉辦制度、周(月)調度會制度、污染應急預案機制和統一執法機制。開展了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對影響社會穩定和群眾反映強烈的污染問題、建設項目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問題、重點區域污染問題進行集中整治,12369環保投訴電話和群眾信訪件及時得到處理。全市共出動執法人員12400余人次,檢查排污單位8973家,立案查處環境違法企業241件,移送法院強制執行案件59件。
在高標準完成年度監測任務的同時,建成《天津市污染源及應急監測管理系統》,全面提高了天津市污染源及污染事故應急反應能力和管理能力,提高了環境監測系統的信息化水平。完成了東麗、北辰、河東、河西區監測站標準化建設并通過驗收。成立了天津市環境監測系統有機物監測協作網。
建生態示范區創綠色社區
本市積極發展生態農業,擴大無公害蔬菜、綠色食品,建立有機食品生產基地,防治農藥、化肥和畜禽養殖污染,推廣沼氣、秸稈制氣,改造旱廁,促進了農民生產生活習慣的改變,農村環境明顯改觀。全市有7個區縣開展生態示范區創建工作,其中薊縣和寶坻區已通過國家驗收,先后被命名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目前,全市已創建120個生態村,4個城鎮被命名為國家環境優美鎮。自然保護區覆蓋率達到13.49%。
堅持公眾參與環保,做到周圍有人、參與有序、目標明確。開展了綠色系列創建活動,創建24個市級綠色社區、109個綠色家庭。3個綠色社區和3個綠色家庭被國家命名,13所綠色學校受到國家表彰。本報記者張鳴岐